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 潘晓娟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潘晓娟报道 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这个大课题,如何就环保、生态、民生构筑一张治理的大网?日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产融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高层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等部门专家就如何推进沿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产业治理进程,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协调的良性循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北京科技报总编辑童庆安分享了“我为家乡测河流”的公益项目案例。据了解,此项目是通过传媒组织,通过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公众参与以及专家建言指导的方式,结合实地调查、采样和检测,最后形成报告和一系列报道,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2015年开始,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客观的方式来唤醒全民的环保意识。该公益项目做了3年,有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4000名大学生报名,最终有188名志愿者参与到‘我为家乡测河流’的活动当中,通过公众参与以及专家的建言,形成了多样的成果。”童庆安表示,该项目2017年入选“向环保先锋致敬”项目。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冰冰介绍了长江环保志愿行活动。他表示,通过这一活动引发了一些思考,比如,要尽量避免“一刀切”,监管偏松导致舆论监督不到位,公共监督没有落到实处,对企业技术升级扶持资金不够,民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等,呼吁媒体、公众发挥职能共同来关注和爱护身边的环境。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专家竹立家指出,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市场三大主体的协同作用。比如说,要让百姓真正从内心深处知道环保对他有好处,这样他们才会自觉参与环保,自觉担负起责任,为了公共环境尽一份力。此外,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是关键,要发挥更多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提出了生态经济城市和智慧长江的建议,并指出了下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第一是要建立一个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构建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圈。第二,经济结构要调整,要根据长江健康水系保护的要求和长江生态保护的要求,发展新的经济形态。第三,长江沿岸资源要得到有效利用,特别是水和能源领域不要浪费资源。第四,长江沿岸要特别贯彻绿色发展,实现绿色经济。第五,要实现智慧发展,智慧长江的发展首先是低碳和减少排放,形成新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实现循环利用和绿色利用。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乔仁毅认为,环境问题首先是一个发展问题,国家对环保问题可谓是高度重视,关键在于如何推进环保法规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也表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仅仅依靠政府主动或是一些官员的觉悟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社会更多的力量汇聚成合力。只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关注环境问题,那环境问题解决起来将会比预想的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