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群英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浙江省杭州市湖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杭州的窗口、西湖的门厅”,是杭州人流最密集、经济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其西面临湖,是知名的商业街区,也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商圈”,人文、商贸、旅游、美景充分融合。东部,中山中路、奎园馆、豫丰祥等历史街区、老字号集聚。整个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有户籍人口3.2万人,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1.1万人,从业人口约5万人,辖区有3000余家企、事业单位。
在这样一个时尚与经典并存、本土与国际交汇的区域,杭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湖滨地区早已开始对垃圾分类进行了探索,2010年6月,在全国首推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实名制”,并获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批示。特别是2017年以来,湖滨地区被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列为垃圾源头减量试点单位,又以更高的标准对原来的垃圾分类模式进行了完善。他解释说,这个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以“全域共治”为基础,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主体不同,各有侧重。
居民小区初步形成智慧垃圾分类模式
虽然是商业中心,但当地居民也不在少数。在居民小区方面,2017年,街道在多年来实施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础上,对前后端循环系统进一步探索,初步形成了“家庭起步、楼道巩固、网格督促、智慧物联”的智慧垃圾分类模式。
“我们探索了智慧物联,深化可溯源的‘实名制’模式,”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实名主要是为了实现溯源。最初,我们在老小区试行,实现“户”与“垃圾袋”对应,推出了细到“小区-单元-门牌号”的“实名制”,主要是借用舆论力量,激发居民的荣誉感,提高其参与的自觉性。近年来,我们又借助“物联网”技术,依托云服务平台实现了“一户一码”,通过扫二维码确定每一袋垃圾源头。借助平台识别反馈垃圾分类正确率,真正实现了智慧化“溯源”。该负责人表示,通过长期跟踪、分析汇总数据,了解每户垃圾分类情况,对不规范的投放行为予以针对性的指导,让“实名制”把好前端分类的第一道关。
同时,湖滨地区建立了党群联动,探索全覆盖的“指导制”。上述负责人解释说,所谓指导制,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一是推出“双联制”,社区党员联系所在楼道,在职党员联系所在楼宇、单位,通过抓骨干带动垃圾分类。二是建立“三员三区”争创机制,以各项教育活动为契机,要求辖区党员做好垃圾分类的“示范员、宣传员、督导员”三大员,明确“包干区、责任区、辐射区”责任,进而实现区域全覆盖。三是推出“入户分类指导制度”,联合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等,推出党员和志愿者联动,走进社区和家庭,进行上门指导宣传。
奖惩结合,建立可量化的“积分制”。“我们组建了覆盖到6个社区、由18人组成的垃圾分类专管员队伍,检查分类投放质量并将数据上传到智能管理平台,予以相应积分,定期进行统计评比。”该负责人表示,同时,针对老小区“熟人社会”的特征,实行垃圾分类“楼道责任制”,评选垃圾分类楼道“红黑榜”,“红榜”楼道内全部家庭实施准物业费或卫生费打折,依靠舆论压力倒逼居民自觉分类。据了解,8年来,垃圾分类从强制成为习惯,从自发到自觉,垃圾分类的投放率和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示范小区达90%以上。
商圈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明确主体责任是关键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大湖滨商圈,统计数据显示,商圈年客流达5000万人次,龙翔桥地铁站日均吞吐量约为6万人次,旺季峰值更达到22万人次。
“随着大量人流的涌入,这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占辖区垃圾总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上述负责人表示,2016年以来,我们对商圈产生的垃圾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餐厨垃圾占比约30%,其他垃圾占比约70%,而在其他垃圾中还有很多是投放错误的可回收物。为此,湖滨地区因地制宜、规范分类、科学监管,真正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主体责任,为此,我们成立了‘商圈联盟’。”该负责人表示,在商圈党建委员会指导下,商圈企业自发组建了“垃圾分类联盟”。首批联盟成员由大型商业综合体、餐饮企业、公共机构的代表组成,银泰、解百、利星等都参与其中。
成立“联盟”的同时,还建立了“联盟公约”。在该负责人看来,联盟的倡议书,给商圈企业及员工强化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仪式感;随后,又通过联盟章程,锁定了操作细节,固化了主体的责任。联盟章程明确了联盟的架构、联盟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等。并进一步规范了商圈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标识标牌等。如今,漫步在湖滨路,大家会看到垃圾桶的形状不但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而且上面都有联盟的标识。联盟成立后,接下来就是分三期打造示范区。
垃圾分类过程的管理要落地
当然,明确了主体责任只是第一步,垃圾分类过程的管理落地或许更重要。
“为此,我们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引入了‘体验式消费’理念,注重互动性,增强受众的获得感。”该负责人解释说,如在旅游密集区、人流量大的地方,针对消费者及游客群体,放置智慧化垃圾分类箱;利用微信公众号、WiFi等多种形式提醒、指导等。“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在商圈垃圾中,餐厨占了30%以上,我们以此为重点,做到油水分离,提高减量率。”该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湖滨地区大中型餐饮企业已100%实现油水分离,同时违规排污现象相对普遍的300余家小型餐饮店也纳入整改之列,实现了“源头治水”、“食品安全”与“垃圾分类”的同步推进。今年将继续推动新开业以及剩余小型餐饮店安装油水分离器,确保应装尽装、应改尽改、应用尽用。同时牵头监管部门,对已安装餐饮油水分离器的店家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真正通过“油水分离”实现餐饮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收运环节,实行分区收运如餐饮区的餐厨垃圾由清洁直运公司进行专门运输,购物区的垃圾由保洁员进行分类回收后,再由清洁直运公司进行运输。”同时,为了提升了垃圾收集效率,减少垃圾清运对商圈环境造成的影响,湖滨地区还专门开设音乐专线,在餐厨垃圾较为集中的湖滨路、学士路等道路沿线,设置了“垃圾不落地”音乐专线,通过“音乐告知、沿线停靠、定时收运”模式,对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收集。
据了解,在杭州市发展改革委的指导支持下,湖滨街道给辖区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循环经济等业务培训,鼓励社会主体投入资金人力,对相关设施设备实行改造升级。上述负责人举例说,比如湖滨银泰的A区,已应用德国引进技术的真空隔油器,减少厨房及相邻区域的异味。相对传统系统,它不但维护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使厨房排水设备安装简易化。该企业还准备引进真空清洁处理技术,对餐厨垃圾进行前端控制,通过一系列处理,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运输量及后期的处理量,并避免餐厨垃圾有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
在他看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日常要强化激励和教育引导,但也要依托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刚性。有奖,同样也要有惩。
同时他也表示,无论什么方法,推动商圈的垃圾分类,最终还是实现源头减量。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可回收物的细分领域,他们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我们引进了第三方回收服务公司指导湖滨银泰、盒马鲜生等各主体单位,进一步做好可回收物的细分、回收。对每一家主体单位,实行专门定制服务,通过实地调研,写建议书,再到落地实施,实现充分减量,成效明显。”他举例说,如位于商圈区域的“盒马鲜生”,是目前盒马全国最大的旗舰店,也号称是“新零售”一日游的体验场,其开业以来销售额稳步增长,而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对比开业之初却实现了减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