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创新创业,成效显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工业革命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的大背景下,加快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已成为动力变革的首要任务。
河北省深谙此道理,在推进“双创”工作上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河北省新创建省级各类创新研发平台160家,全省80%的县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24家省以上“双创”基地、271个就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503.6万户,新增高新技术后备入库企业7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59家。
数字的背后是企业的笑容。
在衡水科创中心的中关村天合(衡水桃城)科转交易中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天合项目银行衡水在促项目、衡水地区产业导图、京津冀科技资源创新服务平台京津冀科技资源图、当地的市场需求、地区资源、投资资源、产业链资源、人文资源等分析图,还有项目拍促会、双创火花会、成果推介会等服务产品,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对接和成果转化。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蒋宜珍告诉记者,天合拥有中科院等顶级的智库资源和研发资源,衡水市的领导正是看中了他们强大的资源支持能力和国内最高水平的智库决策能力,所以引入天合,为当地企业服务,促进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企业这方面的需求特别大,而我们提供的服务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昨天上午,深州市组织了四五十家企业来我们这里参观考察,下午就有十几家自己找上门来要求和我们进一步合作。”蒋宜珍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在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许多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纷纷被吸引到河北省落户,各种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更成为了创客逐梦的工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得以建立。目前,河北共有众创空间385家,排在全国第5位;其中国家级86家,排在全国第6位;入驻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1.2万个。
河北鑫考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鑫考教育是衡水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第一家入驻企业。衡水市桃城区科技局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有效帮扶,解决了办公问题、资金问题、审批问题,使鑫考成功孵化成一家拥有4项专利和50项著作权,注册用户达125万人的新三板上市企业。
“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有力的政策支持。孵化器让企业成长有了新空间,没有这些,我们企业的发展势头不会这么好,衡水教育信息产业的前进步伐不会这么快。”张辉说。
简政放权,管服相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这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河北省的许多地市和部门都已经得到了实现。
被袁桐利赞不绝口的“政务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在他看来,正是抓住了“放管服”改革的精髓,既是衡水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的提炼,更是“双创双服”活动的目标要求。
改革投资审批制度、便利企业开办和经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双创双服”活动中,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改革举措,实则都是一场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有力地做着简政放权的减法和服务企业的加法。
党晓龙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从年初“双创双服”活动开展以来,河北全省共梳理企业新提问题12277个,其中通过包联服务收集问题8762个、平台受理2640个、其他渠道875个,目前已解决9944个,解决率达到81%以上,为企业加快发展、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清理和修订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政策文件92件,切实破除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开展“降费减负”专项行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403.5亿元,加大乱收费查处整治力度,共降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15.7亿元,有序调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临时降低输配电价、降低电力行业增值税税率,两次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从严核实天然气管输和配气价格,共减轻人工和用能成本39.7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同比降低1.68元;目前,国务院明确取消或由前置改为后置的审批事项在河北省全部落实到位,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226项减少到32项,并在6月30日实现“五十证合一”,大幅减少了涉企证照;企业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以备案为主、核准为辅,备案(核准)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企业申报材料减少70%,并开展了网上备案。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事实上,贾兴城更强。轻装上阵的企业快速发展,河北省经济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32.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7%,均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8.3个、0.3个百分点;全省重点项目开工率达91.4%,完成投资5338.6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65.6%。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是河北省在推进“双创双服”工作中一直遵行的原则。
在衡水市民中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感受到了这16个字的意义。
前来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姚先生表示,过去需要跑好几次不同的地方,而现在,登记交税等都在一个窗口办理,省了不少时间。而且,现在服务窗口都有了复印机,凡是需要填写表格、材料复印的业务,一律都由工作人员完成,他们只需提交原件就可以了。
像这样的利民之举,在“双创双服”活动开展以来,河北省涌现出了太多,如繁星点点,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如涓涓细流,涌动在社会每一个领域。
“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缴费信息,只要轻点‘确认支付’,不到一分钟就能完成缴费,再也不用楼上楼下反复奔波,真是太方便了。”来邯郸市第三医院就诊的市民王霞说。
“原来孩子放学后就去‘小饭桌’,孩子多凑到一起除了玩就是闹,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后,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指导做作业,学习成绩很快就跟上来了。”承德市民郝女士表示。
民生之事,虽大不言过,虽小亦可圈。据党晓龙介绍,除了上面这些“小”的方面,民生领域还有很多大事得到了实质性的推动:实施的20项民心工程中,农村危房改造、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两项工程已经完成了全年任务,棚户区改造开工了15.4万套,基本建成了11.9万套、超过国家下达任务5.4万套,学前教育普及、中小学校舍提升、职业教育培训、便民市场建设等工程超过或完成阶段性目标,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新变化,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推进高质量发展,当下有为则未来可期。河北省“双创双服”活动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我们将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和使命担当,盯紧全年目标不放松,逐事项、逐指标对照时间进度找差距,倒排时间,强化举措,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更硬的举措,全面完成‘双创双服’各项工作任务。”党晓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