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清视频:高速增长的万亿级“风口”

作者: 王晓涛
    2017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产值为7614.8亿元;今年该产业将迎来万亿级"风口";2022年时,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

    体育赛事正在成为超高清视频行业应用的爆发点。在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直播中,央视首次引入了4K高清信号。西安、武汉、苏州、上海、福州五座城市近20万人,在6000寸超大4K屏幕前观看了这一体育盛事。其中,西安、武汉、上海三座城市更是在半决赛时引入4K信号,首次实现了世界杯4K直播。“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往往是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催化剂,2022年的冬奥会等体育赛事也必将推动我国4K甚至8K产业的发展,丰富超高清视频的行业应用。”9月13日,在赛迪顾问举行的《2018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演进及投资价值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上,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贾珊珊表达了自己对冬奥会召开将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美好希望。
    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今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将成长为“万亿市场”。《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产值为7614.8亿元;今年该产业将迎来万亿级“风口”;2022年时,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贾珊珊在回答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一结论是依据高清面板等各个环节的主导企业的发展情况,反推各个环节的市场规模后汇总得出的,“我们分析得到的结果是2018年产值将达到9803.3亿元,这与工信部此前所说的‘万亿’相比,差距并不大。”

巨头抓紧布局新“风口”

    据了解,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又一轮重大技术革新。超高清视频产业链长,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可带动包括芯片、显示面板、视频制作设备、存储设备、网络传输设备、终端整机等数十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2017年11月,发展4K超高清电视被纳入“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1月工信部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对该产业未来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年8月,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工作协调会议在京召开。产业利好消息频出,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的超高清视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长,目前在各环节巨头都在全力出击、加紧布局。例如,在硬件领域,京东方推出了“8425”战略,2017年12月BOE(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正式投产,为业内树立了最高世代线的技术新标准;TCL正积极开发具备“4K+AI”功能的新产品,建设广州4K智能电视基地。
    在应用领域,广东等地已经与“4K花园”成立节目创作中心,规划年产1000~1500小时的4K节目;海康威视、大华、华为、海信等企业在安防监控、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了超高清视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探索。
    在技术领域,腾讯探索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传输延迟等痛点问题;海思、晶晨的超高清视频SoC芯片国内市场份额逐步提高。
    在网络领域,在努力提高网络承载力的同时,三大运营商也积极与中兴、华为等设备商以及芯片、终端厂商合作,推进5G技术的发展。
    基于整体市场、产品成熟度及技术发展等指标的研判,赛迪顾问对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预测倾向乐观,预计2022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市场产值超过3万亿元,其中电视机、高清面板等硬件产值将达到15681.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0%;,宽带建设、视频制作等相关产值将达到10386.2亿,复合增长率为80%;有关应用和服务将达到7546.2亿,复合增长率为90%。
    贾珊珊表示,在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广东、北京等地先行布局,走在了前列。例如,广东省近两年接连发布了《关于开展新数字家庭行动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建设发展载体、丰富内容供给等方面推动本地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2017年12月,广东省推出全国首个4K超高清电视试验播出平台;挂牌成立的广东4K电视创作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4K内容和版权集散平台。
    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则积极开展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试验,打造4K服务专区,三大运营商和优酷、小米等厂商也相继发布高清点播和OTT接收盒子共同助力各地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其中,北京致力于将IPTV打造成一个互联网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频通话、远程教育、家庭安防、4K超清等业务。同时,北京IPTV与“4K花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超高清4K娱乐新时代。

核心元器件要打破日韩垄断

    贾珊珊表示,目前各国企业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样板可供参考。但她强调,在芯片、OLED领域,日韩企业领跑全球,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例如,在中小屏OLED领域,三星几乎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份额;LG在大尺寸OLED领域也占据了垄断地位,是全球唯一实现量产的生产商。而在芯片产业,三星和SK海力士几乎垄断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贾珊珊认为,随着智能手机、高清电视对容量和运算速度要求的提高,三星、SK在存储等芯片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索尼、夏普、东芝等则是日本超高清视频产业的代表。例如,索尼除了提供高清设备外,还在国内外积极部署应用领域。夏普已经着眼布局“两横两纵”8K产业链,从摄像机、播放设备等硬件的整合到内容制作、编辑、储存和传输等软件的梳理,努力引领8K潮流,打造完整的8K生态。东芝近年来开始逐渐布局高清电视和面板领域,采用了4K广色域还原、超解像等技术,特别是其芯片搭载有AI机器学习HDR还原系统,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
    在深刻剖析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后,《白皮书》认为我国在以下三方面存在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核心元器件自给率低,网络承载力有待提高。国内芯片起步晚,加上底层算法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存储、感光、编解码、处理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方面长期高度依赖进口。近几年虽然海思、晶晨等核心芯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渐提升,但与日韩、欧美企业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图像处理传输的DSP芯片为例,由于缺乏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中国虽然拥有世界领先的安防监控摄像机制造加工能力,但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制造仍牢牢地被国外企业所把控,很多高级技术功能不对国内开放,国内很多图像传感器的制造企业只能进行同质化的价格竞争。
    在网络方面,我国在移动网络、固网接入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对网络承载力要求很高,我国目前的承载网络仅能满20M码流的4K片源,距离支撑50M码流的高品质4K片源还有一定距离。
    二是标准规范尚未完善,产业联动发展缺乏统筹。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企业各起炉灶,各自定义与解读,特别是在4K的定义上,有些企业只注重分辨率,对HDR、高帧率、广色域等指标不关注,不但给消费者造成了困惑,也导致了产业链的混乱。
    另外,由于超高清产业涉及到的行业众多,产业链实现统一步调的难度较大,致使用户对4K、8K感知并不明显。目前出现了各行业发展节奏不一致,甚至发展较快的行业需要“等”发展较慢行业的现象。比如,国内面板自给率大幅度提升,很多商家甚至担心今后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特别是内容、应用的不丰富和网络承载力的不足,令面板商家放慢产出速度甚至“不敢”生产。
    三是超高清内容缺乏,应用领域有待拓展。内容开发对于超高清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只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设备无法真正展示超高清产品的性能,也就无法带给用户足够震撼的消费体验。由于超高清内容的制作成本和技术要求高,超高清内容的缺乏成为普遍现象。
    贾珊珊说:“目前2B方面的应用仅在安防监控、医疗影像方面有初步发展,2C消费级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方面,但还未形成规模。作为国内最大的4K内容制造者,‘4K花园’仅拥有视频3000多个小时。”

资本进入需找准切入口

    《白皮书》认为,基于存储、编解码、感光等技术进步,我国存储、处理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自给率低的局面将得以改善,5G技术的发展将为超高清视频网络传输、终端发展提供保障。
    贾珊珊表示,电视将向“8K+5G”方向发展,投影仪、VR设备或成为新的突破点。“未来电视将逐渐迈向‘8K+5G’,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机顶盒也将向精准语音操控、零卡顿、零等待等智能化方向发展”,她特别强调,“超高清投影仪由于其超大投影屏幕、设备的紧凑性和便携性,未来可能会被更多的消费者选购甚至取代电视。”
    至于未来的应用前景,贾珊珊认为,电视、文娱将是最火的领域,而安防、医疗等领域则有望引领2B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超高清视频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在普及4K的同时各企业开始逐步布局8K,但贾珊珊认为,在投融资市场上大多数企业表现得较为保守。据介绍,目前来看能获得投融资的仍然是各环节的龙头企业,领域也集中在硬件和应用两个板块,其中硬件以高清面板、VR设备为主,应用以面向C端的电影电视、文化娱乐板块和面向B端的安防板块为主。
    虽然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前景很光明,但《白皮书》认为投资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目前,超高清视频产业的硬件和内容是投资重点,呈现“龙头企业主导、小企业逐步切入”的格局。贾珊珊表示,随着终端显示设备的普及和内容制作技术的提高,近两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在高清面板、VR设备、超高清视频内容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由于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投资风险,未来硬件领域应该仍是由京东方、TCL等龙头企业主导,但其他有基础的大厂商也有机会切入。另外,由于VR设备领域进入门槛较低、发展势头较足,创业型的小厂商会有更多的切入机会。而对于消费级应用,电影电视、文化娱乐应该还是掌握在有基础、有资源的大厂商手里,小企业可以从消费者基础较好的视频娱乐、实况直播等板块入手。企业级应用覆盖面广,创业公司机会较多,尤其是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已经有一定市场基础,比较容易进入。
    《白皮书》显示,超高清视频产业的VR、投影仪等硬件投资前景较好。由于电视、高清面板对技术、资本要求较高,新进入者如果做硬件,建议可以从VR设备、投影仪等新兴硬件设备入手。“因为这些设备不仅具有显示屏幕大、方便携带等普通电视无法比拟的优势,还有较低的进入门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可以与VR/AR这类新产业结合,产生良好的联动。”贾珊珊说。    

链接

标清、高清、超高清有何不同

    标清视频是指分辨率达到720×576像素的标准,但还不足以称为高分辨率的视频格式。主要的终端设备有:VCD机、老式DVD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
    高清视频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上的一种视频格式,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将其分为720P、1080i与1080P三种标准形式。其中720P的分辨率为1280×720,采用逐行扫描方式,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图像和高速带感的画面。
    1080i的分辨率为1920×1080,采用21隔行扫描,画质更清晰但不太适合高速带感画面。1080P又称全高清,分辨率为1920×1080,与1080i的区别在于1080P采用的是逐行扫描,处理的数据量也是1080i的两倍,比1080i播放得更为平滑,目前局限于高端系统中。大尺寸的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高清数字电视、投影仪等终端显示设备均可实现720P甚至1080P的高清分辨率。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清标准有两条:视频垂直分辨率超过720P或1080i,但各国规定尚不一致,中国规定标准720P为高清。
    超高清视频是信息显示“4K分辨率(3840×2160像素)”和“8K分辨率(7680×4320像素)”的正式名称。通常,能实现3840×2160(4K×2K)及以上分辨率的终端显示、视频生产、网络传输等设备都可称之为超高清设备。
    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经过了标清视频和高清视频两个阶段,由于目前超高清视频缺乏统一定义和标准,所以标清、高清和超高清视频的区别主要在于终端设备最终呈现出的画质,即物理分辨率上。    

产业演进路线图

20世纪50年代:模拟电视普及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机广播,第一次播出了较高清晰度的电视图像,该事件标志着电视步入实用阶段。至20世纪50年代,彩电在国外已经普及。相比之下,中国电视起步较晚:1958年天津712厂设计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同年我国首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功试播。随着科技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彩电行业逐渐起步。1982~1987年是我国彩电爆发成长的六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彩电从品牌到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如长虹、熊猫、金星等一批国产品牌,还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商。
    
1992~2004年:产业进入标清时期

    从1992年中国开始进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的项目攻关,到2000年南宁开通全国首个数字电视平台,再到2004年广电总局提出数字、产业发展年。与模拟视频时期不同的是,标清视频时期发展起来的数字电视从视频生成到传输至用户端都是用数字方式处理,因此图像质量更高、节目容量更大、伴音效果也更好。
    同时期发展的还有VCD和DVD。1993年,世界上第一台影音光碟(VCD)面世,之后的5年里,爱多、新科等新品牌和超级VCD等新产品大规模进入市场。
    
2005~2012年:产业进入高清时期

    高清在国内的首次亮相是在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50周年大典上,我国借助索尼公司提供的高清晰度摄录一体机进行了现场实况的转播。2006~2009年,中国先后公布了国内高清标准、开通高清频道、进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程高清直播、部分地区免费向市民发放高清机顶盒,这些都使国内城市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完成了数字化、高清化转换。
    与此同时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平板电视、高清数字电视(HDTV)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京东方、TCL、创维、海信、长虹、索尼、松下等电视品牌致力于显示方案、图形处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彻底解决了传统电视动态画面有拖尾残影的问题。其中,国产电视品牌在销量和技术等方面表现突出,TCL于2012年跻身全球彩电三强。
    
2013年至今:进入超高清视频时期

    2013年5月29日,我国超高清电视首个行业统一标准——《4K超高清电视选购标准》发布,标志着国内超高清电视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发展阶段。伴随着信息消费、VR/AR产业的兴起以及5G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建设的规模化,超高清视频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导报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