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军工所奏响民用产业发展新曲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8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侧记

作者: 王敏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敏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内,坐落着一家老牌军工研究所。它是国内最早从事航天与国防光电工程技术的研究所之一,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些年,这家原本神秘的研究所却不断进入公众视野,“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8所”声名鹊起。不过,它的“走红”不完全因为老本行,而是因为近期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出色表现。

多领域发力 明星产品频亮相

    近日,一场由8358所航天海鹰光电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与南开区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开区青少年航天创客学院”启动大会在南开区教育中心举办。该公司出品的N8G智慧教室云终端、光学电子白板和超短焦激光投影等产品正式与青少年观众见面。
    这款光电智能交互式教育平台作为航天科工内部“双创”项目的代表,曾在首个国家“双创周”亮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展台,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好评及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而此次亮相的产品经过更新换代,性能得到了更大提升,将有效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服务。
    除了在教育领域大放光彩,8358所聚焦“光电传感器及应用系统、智能装备”两个产业方向,在环保、安全、医疗等多个领域培育开发了一批具有8358所技术特色的民用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在环保领域,该所开发了污泥和工业固废干化焚烧处理系统、光谱成像监测系统,其中污泥和工业固废干化焚烧处理系统正在开展多个试点工程;在安全领域,开发了智能光电安全监控产品,通过试点工程实施验证了产品功能性能,正在借助试点工程应用积极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在医疗领域,开发了多款医疗康复设备,目前正在进行家庭型产品开发,努力开拓个人家庭市场,进一步提升产值规模……
    这一系列明星产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光谱成像监测系统获得中央企业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成为集团公司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无人机红外监测系统曾参与天津港“8·12”爆炸事故救援,成功标识了十余处阴燃危险区域,为消防局准确、高效地开展救援行动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持,得到了消防局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车载夜视辅助驾驶系统亮相于天津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
    近年来,军民融合产业年收入和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研究所发展的支柱力量。

产业化发展 入行入业入领域

    “作为一家传统的军工研究所,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技术发展规划方面,都具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在适应市场经济模式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是对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我们自身为了获得发展新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主动行为。”谈起该所重点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初衷时,所长苏建忠这样说道。
    虽然产业发展迅速,但在苏建忠看来,8358所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之路还需进一步拓展。“目前,我们大多数产品还未形成规模化销售,项目小、散、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需要进一步进行产品聚焦。要以核心技术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为用户创造价值,重点培育出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及规模化项目。”
    为此,8358所按照“入行入业入领域”的产业化发展理念,致力于以市场需求及客户体验为导向,不断提升民用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重点民品项目培育及市场准入建设,同时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打造民用产品品牌效应。“我们的优势在于丰富的高性能设备资源、高素质人才资源及航天品牌优势。相对劣势在于快速、精准地获取、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足,产品研发市场导向机制实施不充分;同时无法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是我们未来发展军民融合的重要课题。”该所党委书记张建说。
    在此情形下,8358所制定了军民融合发展的短期目标,即尽快实现民用产品市场销售的突破,尽快形成几个规模化项目,形成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军民融合产业全面发展。此外,还制定了长期目标,即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经济总量及产业规模的跨越,做强“智能光电传感器及应用系统、智能装备”两大产业方向。
    “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激励体系,不断提升我所民用产业的政策引导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价值创造能力,同时积极整合利用所内外优势资源,打造一个满足规模化生产、可重构资源配置、可供资本运作的产业化平台。”苏建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