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近四年来,各有关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协调联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推进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督办落实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发放督办单、召开协调会、组织蹲点调研和联合交叉检查等方式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日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郭兰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四年来,三省市逐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工作整体性越来越强,总体上正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
互联互通加速形成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和基础。郭兰峰在现场会上说,京津冀一批标志性交通项目已经落成,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加速形成。
郭兰峰介绍说,京津城际延长线、石济客专、津保铁路、张唐铁路等已建成通车,累计打通扩容“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同处处长赵阳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高速公路建设里程水平已达到每年新增196公里。目前北京市共有4条高速公路在同时施工(兴延、延崇、新机场、新机场北线),4条高速公路(京雄高速、新机场高速南北联络线、承平、国道G109新线高速)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北京市通州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文超说,下一步将着力打通影响与“北三县”联通的断头路和交通堵点,目前武兴路、徐尹路二期等一批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燕潮大桥实现合龙、达到通车条件,内外相连、辐射周边的开放式交通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据介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百姓公共出行需求也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出京公交线路达41条,日均客运量超过40万人次,京津冀交通一卡通累计发卡超81万张。“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已初步形成,试点三省市省际客票异地互售,建立健全三地交通应急联动机制,三地交通协同发展区域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
谈及4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时,郭兰峰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并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首先,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推进,京津城际延长线、石济客专、津保铁路、张唐铁路等建成通车,北京新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建成运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吸引80多家北京医药企业落户。
其次,推动一批重要改革事项落地。京津冀三省市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一体化带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京津冀率先实行通关一体化改革,通关时间平均缩短41天;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率先实现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金改30条”政策措施80%已落地;京津冀手机长途及漫游费自2015年8月1日起全面取消,比全国其他地区提前两年多时间实施;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任务基本完成。
再者,形成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创新合作模式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比如,河北高碑店新发地市场通过与北京新发地建立股权合作关系(北京新发地占高碑店新发地30%的股权),有效吸引北京新发地商户入驻。腾笼换鸟促进产业优化提升,比如,动物园批发市场腾退后,引进了无人机制造、智能机器人、现代支付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腾退前,5个市场年税收收入为6000万元,腾退后,1个市场年税收收入就达到了5000万元,效益大幅提升,促进了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构建。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坚持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统筹推进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类规划编制,并做好相互之间的衔接。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