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特色小镇被降格和警告 浙江持续擦亮“特色小镇”金字品牌

作者: 富庆熙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富庆熙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获悉,9月25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约谈了一批特色小镇相关负责人。此次被约谈的特色小镇,系9月13日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被点名通报的21个特色小镇,根据2017年度考核,天子岭静脉小镇等7个创建对象成为降格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等14个创建对象成为警告小镇。
    开展特色小镇年度考核,约谈降格、警告小镇负责人,是促进浙江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约谈会上,21个特色小镇的负责人都作了发言。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翁建荣在之后的讲话中指出,举行约谈会,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特色小镇还存在着对内涵特征的理解有偏差、前期基础做得不够扎实、产业不够聚焦、产出与投入不匹配、融合不够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约谈的21个小镇中比较突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目前省级特色小镇面临的共性问题,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针对分析的问题,切切实实地抓整改抓落实。
    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的叠加,是特色小镇的根和魂。浙江勇于揭短亮丑,目的是把特色小镇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
    特色小镇创建3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始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理念,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的要求,全省特色小镇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在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方面形成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参考。
    总体来看,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宜业、宜居、宜游,已经成为有效投资的新增长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浙江的省级命名小镇和创建小镇3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1.3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为2230.5亿元,呈逐年增长趋势,占比达70.6%。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有效投资,对全省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正在凸显,并通过拉动有效投资,实现了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的有机统一。
    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了高质量的“三小三大”,即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极点带动效应”明显,有力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级命名小镇和创建小镇建设总面积147.3平方公里,在占全省建设用地1.13%的空间上,承载了全省6.8%的项目投资,创造了约4.6%的总产出,贡献了4.4%的税收收入。小镇入驻企业5万多户,总部企业数7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5家。建成创业创新基地360个,其中众创空间172个,入驻创新团队10876个,集聚了“新四军”创业人才2万人、吸引“国千”和“省千”人才451人、国家和省级大师285人。
    目前,浙江已建成3A景区的小镇19个,4A景区的小镇13个,5A景区的小镇1个。围绕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形成了一批“互联网+创业创新”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小镇、科创小镇,培育了一支占领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的先行军。共拥有国家或行业标准347个,拥有省级及以上品牌产品(名牌、商标、商号、产品)494个。2017年,省级创建小镇实现总产出6930亿元,税收收入389.7亿元,其中总产出超百亿元的有10个小镇,税收超10亿元的有6个小镇。
    特色小镇缘何迅速崛起?近年来,针对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省建立了“五有”工作体系,即规划有指南、创建有导则、扶持有政策、考核有办法、验收有标准,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得到了显著增强。此外,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规划指南(试行)》、《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省级特色小镇考核办法》、《浙江省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办法》,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标准《特色小镇评定规范》。截至目前,共有15个省级部门出台了财政、土地、金融、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规划、监测等政策措施或意见。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浙江省近年来全面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互促共进。目前,全省97个小镇建有公共服务APP或公众号,可办理公共服务事项9965项;有效探索用地与财政奖励期权制,自然资源部门奖励预支土地指标2万多亩;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落后的小镇实施约谈制度,建立了小镇“比学赶超”现场推进会、小镇“镇长论坛”等特色平台载体,着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有力擦亮了“特色小镇看浙江”这块“金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