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温1.5℃控制目标:技术可行 利好中国

作者: 白雪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长远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近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韩国仁川发布了一份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以下简称“特别报告”),特别报告详细说明了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控制在“1.5℃”范围内有助于避免地球气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恶化,同时也指出:相较于控制在2℃,控制在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且完全是可行的。
    不过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之而来将是大幅度快速的减排,将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碳排放行业。在1.5℃升温目标下,2050年化石能源相关行业空间大幅度萎缩,转型时间又较短,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产业转型、投资沉没等问题。如果我国要走向1.5℃升温目标下的减排途径,就需要我们做好设计,尽最大可能避免这些负面影响。

0.5℃的温差 影响却不容忽视

    全球气温升高1.5℃或2℃听上去似乎是可以忽视的一个数字,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0.5℃的温差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影响非常重大。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比如在升温1.5℃的情况下,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比1986~2005年的平均水平上升0.26~0.77米,比升高2℃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要低0.1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以2010年的人口基数计算,将有多达1000万的人口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以珊瑚礁退化为例,科学家预测,在升温2℃的情境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而在温升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则减少到70~90%。特别报告认为,将温升控制在1.5℃,将延缓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减少永久冻土解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与2℃的目标相比,将温升控制在1.5℃,还可让全球人口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紧张比例减少一半,让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的缩减量减少一半,也可在2050年前避免几百万人因气候风险致贫。
    
青藏高原是我国受气候影响的关键区之一

    事实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也是难以置身事外。绿色和平“中国冰川与气候变化影响”项目组发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强烈的区域,其变暖幅度远大于其他地区;近50年来,青藏高原变暖速率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速率的2倍,达到每10年增温0.3~0.4℃;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2.2%。
    根据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冰川48571条,主要分布在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随着全球均温不断上升,中国冰川呈现出加速消融趋势,近50年来,约82%的中国冰川处于退缩状态,面积缩小了约18%。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表示:“中国的冰川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冰雪融水影响着下游十几个国家将近18亿人口的生计,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使他们遭受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对生活在冰冻圈地区的人们意义重大。”
    青藏高原是我国受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的关键区之一。根据相关研究,21世纪末,青藏高原区域热浪天数将增加10倍以上,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和暴雨过程频次显著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著下降;与降水有关的极端事件增加。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刘君言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今年夏天热浪席卷全球,国内各地也先后经历了极端高温天气和暴雨洪涝,中国西部地区受高温影响发生冰湖溃决灾害,这是自然对我们的警示。如果我们无法把温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未来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只会越来越大。”

我国低碳能源企业已全球领先

    绿色和平资深顾问李硕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说:“IPCC的这份特别报告再次敲响了气候危机的警钟。向1.5℃的努力任重道远,它不仅可行,而且必须。实现这一目标的契机转瞬即逝,拖延的后果将是与环境阀值的失之交臂,以及不可逆转的生态、人文、社会经济损失。”
    相比于2℃升温,升温1.5℃的不利影响肯定是小了,这很好理解。但关键是,实现目标的难度会大大地增强。
    对此,特别报告也客观地指出,目前各国的《巴黎协定》承诺并不足以实现1.5℃目标,各国政府需继续增加国家气候政策。各国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应“迅速而广泛”地改变,不同领域的转型都需立即启动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持续进行。
    经过测算,特别报告在控制温升1.5℃的大目标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例如,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需降至接近为零,可再生能源比例应达到70~85%;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低75~90%;低碳能源技术和能效上的年度投资,需比2015年多出5倍。特别报告认为,实现1.5℃目标的最佳路径为: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较2010年水平降低45%;在2050年,甚至是2040年实现零排放。
    特别报告作者之一马霍瓦尔德对“1.5度”目标保持乐观。“我们面对一项艰巨任务,但它并非不可能,这是我们决定世界未来面貌的机会。”
    特别报告中国作者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近日举办的特别报告解读会上表示,正如特别报告强调的,实现更小幅度的升温对人类社会是有利的,为此IPCC报告针对这一问题已指出一条整体路径,即实现1.5℃目标需要求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即零排放),而如何应对如此快速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现有的技术已经大致能帮我们实现1.5℃的情境。但是快速的转型和变化会带来众多社会影响,比如失业、传统产业的转型,这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姜克隽称,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可能对中国更加有利。比如,中国低碳能源企业已经全球领先,全球的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出口尤其有利。
    同时,姜克隽表示,在国际合作层面,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下的谈判,国家之间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合作,讨论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减排”,而是“减多少,如何减”。
    在姜克隽看来,最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之快,远超预期。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发电等)已经在全球领先,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在突破进程中,先进核电技术,以及低温核供热技术在引领全球。这些都使得未来大幅度减排成为可能。
    此外,姜克隽也认为,大幅度快速的减排,将会带来不小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碳排放行业。在1.5℃升温目标下,2050年化石能源相关行业空间大幅度萎缩,转型时间又较短,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产业转型、投资沉没等问题。如果我国要走向1.5℃升温目标下的减排途径,就需要我们做好设计,尽最大可能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有可以做出的政策选择来应对这些负面影响。一个明确有力的气候变化战略,将可以指导行业作为规划安排转型,和政府的政策相协调,可以较好地避免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做到这些负面影响基本不会带来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