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尾矿坝的“绿色”蜕变

作者:
包钢尾矿坝修复前。
包钢尾矿坝修复后向日葵盛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积极转型,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效益向多方面利益兼顾的方向发展,不但要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下,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必要选择,刻不容缓。多年来,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生态修复的使命,敢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多年尾矿坝变成绿洲,成为包钢年轻人的运动场、当地老百姓的绿色家园。
    包钢尾矿坝是全国容积最大的平地形尾矿坝,库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堪比大型水库,是尾矿库中的“巨无霸”。1965年建成的包钢尾矿坝,是包钢堆积选矿后的矿渣和废水专用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日积月累,这个高出地面20米的“悬湖”聚集了超过930万吨的稀土原料,是名副其实的“黑金湖”,它的价值富可敌国。但该尾矿成为新闻明星的另一面,则是连篇累牍的负面新闻,该尾矿坝的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冬季和春季,大风刮起粉末状矿粉遮天蔽日,至少7个村的6万余亩良田的土壤被污染,其中2万余亩已不能耕种或减产严重,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因尾矿付出严重健康代价。不仅如此,该尾矿因产生了至少9.5万吨的放射性物质,存在放射性污染以及潜在的溃坝风险,业已成为包头市及周边地区严重环境隐患,因此也被称之为“核湖”。
    各界人士呼吁政府重视包钢尾矿坝的生态问题,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两次做了批示,要求包钢集团高度重视整改尾矿坝的环保问题。2011年包钢集团找到了冠中生态,希望公司前往做尾矿坝植被恢复的试验段,但是也坦言:“我们这些年找了很多公司都没有成功。”
    “迎难而上”、“敢于迎接各种挑战”似乎已经成为冠中生态的“企业基因”,从成立之初,冠中生态就选择了裸岩边坡植被生态修复这个行业里最难的课题。临危受命,许剑平立刻带领她的研发团队前往包钢进行各种实地调研。
    调研的结果确实不容乐观,包钢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下雨,但是日照时间长,蒸发量高达1938~2342毫米,无霜期仅为110~142天,这些都对植物发芽生长极其不利。尾矿粉的成分分析结果更是给研发人员迎头浇了了一盆冷水,尾矿粉的含盐量为0.35%,而渗漏水更是高达0.5%。有的研发人员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许剑平坚定地说:“这些条件确实是植物生长的临界点,但不是不可能,冠中人从来都不怕难,冠中生态的基因就是迎接各种挑战!我相信我们一定行!”研发人员分组行动,植物筛选最终确定为抗旱性耐盐性高的梭梭、花棒、白刺、紫穗槐、小叶锦鸡儿等,并调整了“高次团粒”为品牌的人工土壤的保水性,改进了喷播施工工艺,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并完成实施。5月初,苗木开始陆续发芽且长势喜人,研发组的人员非常高兴,但是马上各种意想不到的毁灭性打击接踵而至,尾矿坝地区经常遭遇大风天气,矿粉随风飞扬,沙粒对幼苗伤害严重,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研发人员想尽各种办法覆盖保护幼苗,终于挺过了风沙的伤害。7月份包钢进入夏季高温,由于尾矿坝矿粉的吸热反射等作用,矿粉地表温度可达55℃以上,植物幼苗很难承受这个温度,很快就出现了高温灼伤,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幼苗会死亡,许剑平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火速布设了微喷管道,通过微量浇水给植物降温,帮助植物渡过了难关。9月底,各种植物已经普遍长到20~30cm,虽然不够高大,但是株株强壮,足以抵抗冬季的寒冷,顺利越冬,看到这些每位研发人员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由于试验段的成功,在后续的3年里,冠中生态为包钢集团共完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尾矿坝坝体植被恢复,恢复后的坝体郁郁葱葱,有效地阻止了矿粉扬尘,当地的居民非常高兴,无论刮再大的风,他们也不担心矿粉会吹到家里、农田里。2014年包钢在恢复后的尾矿坝旁边召开了集团运动会。冠中生态也收获颇丰,于2012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适于干旱地区造林用土壤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