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杜壮
演讲人在台上侃侃而谈,旁边的屏幕上自动将语音转化成文字,并实时翻译成多种语言;出国游玩,一台翻译机可以轻松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40年前稀少的翻译人才阻碍了人们更好地“放眼看世界”,然而,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地球村”越来越小的当下,一台机器,一种技术,就可以实现实时交流。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从事翻译的人少了,用的机器五花八门,这是新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创新技术的出现,将有力推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翻译市场日益火爆
结识于80年代的三位大学好友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一起梦想去美国。出生于留学世家的孟晓骏渴望站在美国的土地上改变世界,浪漫自由的王阳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初期那蓬勃激昂的青春气息,曾两次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成东青以孟晓骏为目标努力求学。这是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三位主人公的梦想写照,也是80年代年轻人的生活写照。那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热潮。带着对外国的憧憬,很多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一是为了迈出国门,二是为了出国后更好地交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然而,鉴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社会现象的语言,也成为人类了解世界及相互了解的某种障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978年到2017年,我国的贸易伙伴已由40多个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缺职位,据上海2006年发布的小时工工资指导价位,翻译职业处于高薪状态,其中同声传译日薪最高可达7000元。
不仅在贸易方面,出国热也引起翻译市场的火爆。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集团联合发布《中国游客中国名片,消费升级品质旅游——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产值约为3485亿元,2011~2016年均增长率接近19.7%。需求规模庞大无疑给翻译市场带来了巨大红利。
事实上,在大多数涉外场景中,并不需要十分专业和精准的同声传译,比如日常的交流沟通;而且,人工的同声传译供给有限,确实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社会交流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于机器翻译的需求空前增长,机器翻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机器应用日渐广泛
1982年,北京、上海的许多院落,传出了情景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的声音。谁都没有想到,改革伊始,一场英语学习风便席卷而来,而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的播出,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也开启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谈起学英语,很多人都习惯性地认为学习它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所以英语等同于痛苦的代名词。大多数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却看不懂简单的句子。甚至有背单词就等同于学英语的想法。而能与外国人顺畅的沟通,能流畅地读写英语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
步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变,出国热促进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这时期,出现了便携电子词典,可以查询英语单词,发出英语读音,更有英语测验等功能。由于其易用性,在中学基本已成为人手一台的英语学习利器。
实际上,机器翻译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词典结合语言学专家知识的规则翻译,再到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机器翻译,各种各样的翻译软件纷纷推出,为人们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服务。
1954年,IBM与美国乔治敦大学合作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台翻译机IBM-701。它能够将俄语翻译为英文,它巨大的身躯里面只内建了6条文法规则,以及250个单字。但即使如此,这仍是技术的重大突破,那时人类开始觉得应该很快就能将语言的高墙打破。
那之后的两年,也就是1956年,我国也把机器翻译这项研究列入了全国科学工作发展规划,课题名称是“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翻译规则的建设和自然语言的数学理论”。中国机器翻译研究起步于1957年,是世界上第4个开始搞机器翻译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一度中断。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机器翻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机器翻译列入“六五”“七五”“863”等主要研究计划。1987年军事科学院成功研制出“科译1号”,标志着我国机器翻译研究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1998年,国内出现了通译、译星、朗道、即时通、汉神等几十种翻译软件,可谓百花齐放,我国机器翻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这些产品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就原理而言,早期的翻译软件只是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特点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词库系统,达意的往往只有词汇而无语句,更不必提语义理解。
实现中文的语音语义识别并非易事。2018机器阅读理解技术竞赛冠军团队Naturali奇点机智联合创始人林德康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一百个人口中,有一百种对于同一含义语句的不同表达,这是中文的魅力,也同样是语音对话交互的难点。能做到真正听懂用户的不同说法,并且对应到同一意图,突破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是关键。
如今,翻译业正在被科技颠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产品已被淘汰出局,如朗道、译林等老牌的翻译软件似乎已无心恋战,偃旗息鼓。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已成为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热点。在相关信息通信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新算法、新技术、新体验层出不穷,语音识别、智能交互等一大批人工智能应用应运而生,模仿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推动了机器翻译的进步。正如谷歌搜索负责人本·戈麦斯(Ben Gomes)所言,“技术领域的下一个重大飞跃将是语音服务的进步。更好地理解通用语言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机器翻译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陈立志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是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为机器翻译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近场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能超过95%,翻译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0%,可以满足多数简单的翻译场景需求。二是机器翻译处理速度快,处理量大,严谨性高,大大提升了翻译效率。三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带来对人工智能服务需求的增加。
人工智能技术更趋于完善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逐步走入现实。而人工智能翻译机器的问世,无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通过机器不仅能够与外国友人完成简单的会话,又能给专业的翻译人才减少工作量,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
随着AlphaGo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潮,短短两年间涌现出的人工智能软硬件翻译产品数量正在成倍数增长,远超出过去几年出现的翻译产品。谷歌、苹果、微软、百度、阿里、腾讯目前都在加紧发布自家的人工智能翻译软件产品。
作为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的佼佼者,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其机器翻译自主研发了中英、中俄、汉维、汉藏翻译,中英翻译忠实度和流利度在口语场景人工分达到4.5分以上(满分5分),是业内第一个达到六级水平的翻译系统。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