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人少了 用的机器多了

作者:
上接1版

    值得注意的是,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几经沉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关人类将因此失业的警告不断。尤其在翻译行业,有人说有了强大的翻译软件,人类将无需学习外语;甚至有人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译者失业。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方面机器翻译将会使传统翻译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也会有新的工作和工种的出现。“技术进步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渗透应用,往往催生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产业,深刻影响和改变原来的经济活动模式、产业组织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使人类生产生活更加方便、高效和高质量。这也倒逼人们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技能,去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黄汉权说。
    那么,人工智能翻译的技术水平是否已经能够和市场规模与需求相匹配了呢?
    4月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未来的生产”会场,腾讯翻译君在翻译时,出现了英文单词的大量重复。9月21日,科大讯飞被爆出“同传造假”,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日晚间20点,讯飞官方对此事回应称是沟通不足造成的一场误会……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全球占比从1997年的4.26%增长至2017年的27.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于美国好日本,三国占全球总体专利公开数量的74%。
    但同时,该报告也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1101家,位列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的差距还非常明显(2028家)。
    参与过人工智能基金投资的陈立志告诉记者,即便一个新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依然会存在不足和不确定性。比如,机器翻译虽然优点突出,但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机器的易用性等仍然存在较大缺陷。新技术仍然需要不断优化改进,以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工智能下一步关键技术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算法突破,能不能让人工智能不用大量的数据训练,能够自主学习,把行业的人工智能变成通用人工智能。第二,脑智同飞,脑科学和数学建模方法能不能相互结合。第三,人机耦合,人和机器相互协作,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人机的未来必定是协同发展的,即人机耦合,人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我们希望用机器帮助我们顶尖的同传更好地发展他的能力。”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明年科大讯飞的语音翻译将在业界率先达到专业八级水平。
    对于陈立志而言,若一个新技术从产生应用已经完整经历了艰辛漫长的过程,开始进入产业化、市场化,很可能意味着真正投资机会的到来。就像智能手机一样,从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起,整个智能手机行业随后迎来了10年的黄金发展期。
    黄汉权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智能设备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软件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通过在全世界范围的推广应用,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世界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向更加稳健的复苏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