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合作为东北振兴提供新机遇

——来自“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东北振兴进程”座谈会的报道

作者: 季晓莉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季晓莉

    近来,朝鲜半岛局势好转,东北地区发展的国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这为重塑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带来难得机遇。10月28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东北振兴进程”座谈会在海口举行。“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成为众专家的讨论焦点。

东北振兴要有好的“软环境”

    “在朝鲜半岛形势改善的背景下,应深入研究是否给东北振兴提供重要发展机会,东北地区要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准备,要研究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来推进朝鲜和平统一进程与东北振兴相融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
    “东北经济走出低谷了,正在回升,但是回升的势头还显得不够强劲有力。要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既要苦练‘内功’,也要借助‘外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从“内功”看,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民营经济的机制好,爆发力强,需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经济主体,使他们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他说。从“外力”看,需要引进一批外资企业,外资企业自然而然的会成为东北地区推进对外开放的主体;还需要打造一批平台,尽可能多地建设中外合作园区,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还需要建立一套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更大力度地鼓励对外开放;也需要建设一些通道,尽快和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形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韩国东北亚研究财团专家SeungRok Park根据日韩的发展经验认为,当国民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引发低效率,要降低高效率企业市场进入门槛,让低效率企业自由退出,“有些地方政府支持低效率企业,让它存续下去是不合理的”。“地方政府过多的保护和补助政策,会阻碍企业产品升级,延迟改善营商环境。”他同时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最基本内容,必须得到尊重,而且要付出合理代价。
    
在东北亚新格局下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李小雪认为,东北地区急需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经济发展活力,需要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有大动作、大部署。站在全局角度,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能不能对全国产业结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需要中央政府和东北三省地方政府共同谋划、协同发力。同时,需要在东北普及金融文化、培育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的力量,以形成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在东北亚局势变化的背景下,讨论东北问题不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中国的国家战略问题。他认为,东北振兴不是老工业基地问题,而是东北经济问题,对东北经济问题的分析应该置于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之下。
    目前南北朝鲜和平发展的进程是新国际格局的一个最大变化,如果其顺利进行将释放很大的红利——北朝鲜大量廉价劳动力。“能不能考虑东北东部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将朝鲜的廉价劳动力与日韩的资本结合起来,充分塑造东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改变东北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曹远征表示。
    他还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是大规模装备制造业的用武之地,如果中日韩三国合作起来,利用东北亚的装备制造业优势,共同走出去,在第三个国家进行合作,可能会创造新的机遇。
    
将东北东部经济带打造成中朝战略衔接带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表示,我国东北东部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沿边贸易区。应将东北东部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与朝鲜开放全面对接的战略衔接带,以基础设施、消费品、生态旅游为重点合作领域,以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将东部经济带建设成服务鸭绿江沿岸、辐射东北腹地、面向朝鲜和东北亚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区、走向世界的重要出海口岸、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成为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李凯提出,要开辟出伊春-首尔“4+1+1”中朝韩三国经济大通道,包括东部经济带的伊春、牡丹江、通化、丹东4个节点城市,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在交通、能源以及贸易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还可打造一个特区,把边境城市丹东打造成“东北深圳”,东可以带动吉林和黑龙江,解决吉林黑龙江没有出海口的困扰;西可以带动庄河岫岩,形成丹东-大连经济带;北可以带动本溪与沈阳城市圈融合,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他还建议以丹东为龙头,将对朝重点口岸城市集安、临江、长白、图们、珲春打造成贸易和投资的“珍珠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提出,可以以九大口岸为新支点,尽快推动新一轮的沿边开放,包括对朝、韩陆路口岸重点口岸丹东、集安、临江、珲春,对俄罗斯陆路口岸重点珲春、绥芬河、抚远、同江、黑河、满洲里。他还提出打造13城市东边道经济带,为东北沿边开放提供“二线支撑”,其中包括辽宁的丹东、本溪,吉林的通化、白山、长白山管委会、延边州和黑龙江的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伊春,从南向北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他还提出,可以以京沈高铁开通为契机,寻求东北和京津冀经济带的战略对接。这条高铁线路穿过河北省北部,北接内蒙,既可以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将东北振兴和京津冀发展战略整合起来。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强中韩朝经济深化合作

    “中日韩朝四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如果能够像欧盟那样形成经济共同体,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形成互补。当前,朝鲜半岛和平发展趋势已经形成,朝鲜经济一旦走入改革开放,中国东北的经济发展会迎来划时代的变化。为此,各国之间最关键还是要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发展理念,尽快帮助朝鲜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韩国东北亚研究财团理事长郑德龟分析。
    “朝鲜弃核发展经济为东北地区加强南北朝鲜之间的合作创造难得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当前围绕服务贸易领域,中韩自贸协定谈判已进入第二阶段,为东北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早已启动,但由于各种因素谈判进展不太顺利。但最近中日韩三国领导层互访,就推进中日韩的自贸协定谈判有了实质性动作,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取得重要进展,东北依托于中日韩这一重要核心区域的彼此开放会得到很多机遇。
    韩国济州研究院院长金东栓认为,韩国发布的朝鲜半岛新经济构思、东北亚共同体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东北振兴政策、俄罗斯的新东方政策、蒙古的草原之路构思,都将对东北亚共同体形成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地理上紧密相邻,中韩两国可以在中朝边境地区共同开发经济。
    韩国济州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智馨认为,东北亚地区在服务业合作中应该关注观光邮轮领域。东北地区目前只有大连可以运营邮轮观光产业,但规模不大。今后以大连、朝鲜、韩国的观光邮轮产业合作为重点,可以推动辽宁大连到韩国济州岛、朝鲜南普三个地区建立经济合作通道,形成三国之间经济合作的突破口,进而带动中韩朝经济合作深化。
    韩国东北亚研究财团专家Dohoon Kim认为,得益于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东北亚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形成了非常大的市场,但未来东北亚经济深化合作需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而不能只关注产业发展,在培养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探索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不仅对改善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的国际环境有重要作用,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促进东北亚地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夏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