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不能再错过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机会

作者: 季晓莉
季晓莉

    最近国内围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讨会在各地频频召开,不仅东北地区的智库在关注这个问题,全国乃至日韩等国的经济研究学者也很关注。根本原因是这一问题既关系东北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和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历史和现实中利益矛盾重重的东北亚区域今后的政治经济走向。
    东北亚覆盖了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东侧的太平洋海域。作为一个次区域,它包括了中国东北三省、俄罗斯远东以及朝鲜,间接地连接了韩国、日本的一些沿海城市。东北亚的经济合作非常复杂,这里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达成大区域协定的地方。
    现实比愿景骨感。过去这里呈“碎片化”,各国间壁垒重重,因为历史与政治的原因缺乏互信。在合作最紧密的大宗农产品进出口领域,中俄彼此间连一个专业的粮食码头都没有。黑龙江省每年可向南方省份供给600万吨大豆,但由于黑龙江省本身没有港口,最近的境内港大连港又主要用于转运石油,借用远东港口以“出境不出口”形式解决运输问题又难以实现。
    早在2000年时任俄朝领导人就曾达成协议,联通俄罗斯哈桑至朝鲜不冻港罗津间的铁路,打造贯通俄朝韩三国、由亚洲大陆最东端直抵欧洲的运输大通道。然而,朝鲜半岛局势风云变幻,项目无限期地搁置,也导致中国振兴东北战略步履缓慢。
    然而当前,为了应对西方制裁,俄罗斯政府这些年转向东北亚、开发远东,专门设立自由港和跨越式发展区吸引外资。韩国正在推动朝鲜半岛和整个远东在铁路、天然气和电力等领域的合作。朝鲜对俄-朝-韩跨境铁路也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积极意愿。
    虽然美朝关系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中日、中韩关系都存有变数,但随着东北亚地区局势的改善,这里从
深化合作向区域一体化发展,还是有可能迎来比较成熟的时机的。也只有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合作的深化,东北地区的振兴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而促进东北振兴事关全国区域平衡发展大局。但现在来看,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东北长期以来滞后的对外开放格局。2017年新增外资企业数量在全国的排序中,辽宁列第10位、黑龙江列第22位、吉林列25位;今年上半年各省市进出口的排名中,辽宁列第9位、黑龙江列第21位、吉林列第22位。都不怎么靠前。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因此,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促进东北振兴是关键所在。
    专家说得很多,但提的建议不外几点,一是通过开放促进东北经济发展,使东北地区不再需要国家给更多的政策,用开放的内驱力促进发展才是真的发展;二是通过开放,东北产业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带动东北优势资源开发,延长资源型产业链,让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真正实现东北全面振兴。
    但笔者也听专家讲,有些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官员并不乐于听到外界对自己需要“振兴”的评价,他们对本地区现状的评价是高于外界评价的。但事实上,既便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东风,也不是东北一家的“专利”,山东等邻近地区也“虎视眈眈”这一回报丰厚的机遇。
    例如,山东威海现在已成为中韩两国之间海上航线最密集的城市,往来东北亚地区的大量游客都选择在威海口岸进出。威海还是包括三星等在内韩国在华投资的重要承接地、韩国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以及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早作准备的人,东北人需要更远的见识和更强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