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压力可以化为中韩产业合作动力

作者: 季晓莉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季晓莉

    “在内外形势变化下,以深化产业合作为重点释放中韩经贸合作新潜力,是中韩应对逆全球化挑战的共同需求,也是中韩两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近日,中韩专家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韩国东北亚研究财团主办的中韩产业合作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中国需求扩大中韩产业合作新潜力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而韩国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正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韩两国产业互补性强,产业合作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日韩三国产业传统分工的‘大雁形态’在逐渐消失。”韩国东北亚研究财团理事长郑德龟认为,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中韩之间互补性的产业合作关系,需要战略层面的思考。
    “中日韩三国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美国贸易政策变化使中日韩出口导向制造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中日韩必须寻找新的合作方式。”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
    “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的时候,其中包含了很多来自韩国的附加值,向日本出口的时候也有很多来自韩国的附加值。”韩国汉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朴胜禄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对韩国产业的冲击很大。
    “去年韩国总出口中26.7%的份额依赖中国市场。我们需要把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逆全球化压力变为内部合作动力,包括中韩产业合作的动力。”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表示。
    “随着朝鲜半岛问题的缓和,地区总体政治安全局势向好。东北亚区域合作有可能进一步提速,为中韩产业合作创造重要机遇。”江瑞平表示,中日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上已经达成明显共识,中日首脑会晤明确提出要加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力度。
    “这为中韩产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比如说中韩可以在朝鲜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携手合作,共同帮助促进朝鲜的市场化、现代化进程。”江瑞平表示。
    
服务业在中韩产业合作中最具前景

    目前,中韩产业合作的互补性基础没有变,中韩产业要形成可持续的合作,必须在价值链的合作上有新的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传统的产业分工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韩要把共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作为中韩产业合作的制度设计、领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中韩要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加强产业合作,使双方的产业都在全球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使双方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赵晋平表示。
    韩国产业经济与贸易研究院原院长金道熏认为,在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技术、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双方在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方面有许多合作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韩国产业和企业应积极主动加入中国的创新产业生态系统。例如,在中国有优势的信息、通信和技术产业领域,韩国企业应与阿里巴巴、腾讯等有竞争力的企业开展合作。”他表示。
    朴胜禄认为,服务业是中韩产业合作最具前景的领域,在批发贸易、零售贸易、金融贸易、法律和财务服务等领域,中韩有许多产业间贸易,未来双方可以向对方出口更多具有更大附加值的服务。
    “以往中韩在全球价值链中服务领域的合作并不充分,应当加强服务业领域的双向开放与深度合作。”曹远征表示。
    “为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是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金道熏认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定要加入中韩产业链和价值链合作。
    “中小企业如果不能参与其中,产业合作是没有根本作用和意义的。如果为跨国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能力薄弱的话,最终影响的是跨国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上创新的能力。”赵晋平表示。
    
中韩应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

    中韩自贸协定第一阶段谈判签署协议以后,双方90%左右的商品逐步实现零关税。“这样还不够,应当在更多领域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赵晋平认为,双方应尽快达成高水平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协定,明显提升双方在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曹远征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韩还有很多合作领域值得开拓。例如,韩国浦项钢铁和中国钢铁可以合作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制造用钢。他认为,中韩携手开拓第三方市场的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
    “应当把东北亚合作机制和东盟合作机制提升到更高层次,尤其是加强金融合作。比如,推进清迈机制完善化,加快构造亚太金融安全网,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亚元。”曹远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