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考察研究指出,82%的中国冰川有消失风险

减缓中国冰川消融需要 全球共同努力控制升温

作者: 白雪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冰川总数的82%正加速退缩,甚至有消失风险,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可能会成为的现实。
    今年夏天,绿色和平“中国冰川与气候变化影响项目”与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合作,前往中国西部的冰川进行实地调研,见证并记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冰川消融与冰川灾害,考察冰川变化对下游流域的影响。
    考察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的驱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呈现出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冰川有82%处在退缩状态,总面积缩小了约18%。与大型冰川相比,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显著。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占中国冰川总数80%以上的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小冰川将面临消失风险,中国冰川数量将急剧减少。
    对此,受访专家表示,针对西部冰川加速消融,建议局地采取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各地应根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情况合理调节生产方式。
    
中国西部冰川近年呈现加速萎缩状况

    在普通公众的心里冰川是美丽壮观又是遥不可及的,并且也鲜有人真正知道冰川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刘君言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冰川是全球重要的淡水资源库,中国冰川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30%以上,是亚洲十余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的发源地,为下游18亿人民提供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在西北干旱区,冰川被誉为固体水库、绿洲摇篮,是西北地区人民维持生产、生活的主要水资源之一。刘君言告诉中国经济经济导报记者,“比如,我们熟悉的天山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河重要的水源之一,而乌鲁木齐河又是乌鲁木齐市主要的供水水源,乌市的居民、社会经济都依赖于天山1号的冰川融水。”
    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供水水源,在气候变化影响下,2018年西部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中国冰川与气候变化影响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对中国西部的主要三条冰川的进行考察记录,根据2018年遥感数据显示,中国西部冰川近年呈现加速萎缩的状况。
    天山1号冰川自1959年观测以来一直处于退缩趋势。1964~2018年,冰川面积减小22.2%。老虎沟12号冰川是祁连山最大的冰川,1959~2018年面积减小7.8%。哈龙冰川从1980年代初至今也一直处于持续退缩状态。1987~2006年哈龙冰川后退750米,2006~2017年后退450米,短短30年就退缩了1200米。

气候变化是主因

    “冰川加速消融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在刘君言看来,冰川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最具指示性的系统。“我们的研究显示,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变暖幅度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速率的2倍,达到每10年0.3~0.4℃。”刘君言表示。
    伴随着气温的显著上升,冰川发育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显著上升,极端高温热浪和暴雨过程进一步加剧了山区冰川积雪的融化。
    同时,刘君言也坦言,近年来,对冰川表面反照率的研究显示,冰川的表面不再“洁白”,受到越来越多的粉尘颗粒物的影响,冰川变“黑”了,吸收了更多的辐射。冰川变“热”了,融化的更加快、敏感性更强。而生物质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碳是这些粉尘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冰川的稳定性结构失衡,导致冰川面对较小的外部环境变化就会失去稳定性。
    事实上,气候变化下失稳的中国冰川在短期内已经造成了显著的冰川灾害风险加剧。就在今年夏天,多次冰川剧烈消融导致了冰川灾害。8月在新疆喀什的叶尔羌河流域,由于冰川消融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发生溃决,3500万立方米洪水倾泻而下,下游的库鲁克栏干站8月10日19时流量达到1570立方米/秒,超警戒流量370立方米/秒。
    今年10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拐弯处左岸的冰川发生冰崩,引发了冰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截断雅鲁藏布江主河道,造成约6600人受灾,1.6万余名下游居民受到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类似的冰川灾害风险将显著增加。
    沈永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升温已经使冰川稳定性结构失衡,因此会频繁发生冰崩和冰川跃动等灾害。随着冰川消融的急剧增加,冰川灾害的破坏性只会越来越大。”目前,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冰川面临失稳危险,亟需得到重视。
    当然,“冰川融水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急剧变化。”刘君言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冰雪融水的时间不断提前,往往在春季河流就达到了水量峰值,而此时冻土还未解冻,作物还未生长,而到了夏季作物成长的关键期,上游来水却减少了。冰雪融水与用水季节不匹配造成了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
    从长远来看,冰川消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将对下游亿万依赖冰川融水的居民生计造成严重影响。当冰川融水增长达到“峰值”后,冰川剩余的容量将不再能支持冰川融水的继续增加,冰川融水径流将快速减少。研究显示,在2℃情境下,大多数中国冰川融水径流将在2040~2070年达到峰值,“亚洲水塔”将面临干涸的风险。
    
短期内减缓冰川消融基本不可能实现

    刘君言担忧地表示,“中国冰川可能在以一种我们没有预计到的速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沈永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西部冰川加速消融,建议局地采取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各地应根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情况合理调节生产方式。因冰川加速消融导致冰川灾害风险增加,局地需要加强灾害管理,提高当地社区的适应性。”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新疆做的比较好。沈永平解释说,“现在新疆在山区建设了20多个水库,包括乌鲁木齐河、克兰河上游水库。水库在融雪性洪水多发的夏季蓄水,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同时,山区水库的蒸发量远小于平原水库,使水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在提高适应性方面,新疆将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推进在城市规划中落实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然而,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却有滞后效应,也就是说,现在冰川加速消融的态势是若干年前气温升高造成的结果。”沈永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考虑到西部地区多年来持续升温,冰川的加速消融仍将持续。从根源来看,减缓中国冰川的消融需要的是各国共同努力,节能减排,控制升温。但因为滞后效应,短期内想要减缓冰川消融基本不可能实现。”
    天山冰川消融加剧,短期内又很难实现减缓冰川消融,所以你还不去看看?近年来,冰川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冰川旅游是否会加速冰川消融?冰川旅游该如何继续?
    在沈永平看来,人类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热量还不足以加速冰川消融,影响冰川消融的根本原因还是气候变化。冰川旅游给人们带来了亲近自然,接触新奇美景的机会,而且通过冰川旅游,可以将冰川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不过沈永平也指出,“要注意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避免环境污染,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