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并行 “一带一路”为新型全球化走向提供范本

——来自第三届“一带一路”博士论坛的报道

作者: 徐纶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徐纶

    日前,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博士论坛上,众专家围绕“投资与安全、人文外交、语言战略”三大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为“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贡献智力支持。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在论坛上指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世界正在以更平等的方式互相联络,新型全球化将与此次工业革命并行发展。“新型全球化以包容性、共赢性和创新性为特征,‘一带一路’倡议以‘五通’作为发展重点,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赵白鸽进一步指出:“这是中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全球化基本方向,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研判全球化的走向提供了范本。”

聚焦:国际产能合作有了新变化

    具体而言,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迈向全球化的主要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国际产能合作不单纯是制造业的技术力,同时也是对外投资,是产品交换、是金融合作,是全球价值链的重组,是世界经济关系的再造。
“如今我们应客观看待国际产能合作,现在我们正在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于洪君进一步指出,“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下游,现代化需求旺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同时沿线一些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也需要更新换代。“这给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长久不衰的机遇。”
    这一合作趋势在中东欧国家得到了印证。中国外交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分析,中东欧国家目前处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阶段,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装备制造能力,双方可以在承包、工程、产能、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合作。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优势互补需求契合度高、合作潜力大。”霍玉珍表示,合作既可以拉动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提高当地就业水平,也能充分利用中国优势产能实现互利双赢。霍玉珍期待,“16+1”合作能进一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尤其在面对全球经济新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趋势明显的压力下。“这一中国首倡、世界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必将大有作为。”

评估:对外投资需提高安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了要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领导,提高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中共云南省委委员、云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敏正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中,南亚、东南亚是资金流向重地,加强安全监管、风险评估是企业的重要考量。
    2017年中国对南亚、东南亚直接投资存量到了1500多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量的65.7%,其中东南亚占到了57.8%。王敏正分析,这是由于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风险较低的区域,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数额有所下降。
    “对外投资数额的下降,是源于安全监管政策的加强,这是一件好事。”在王敏正解释道,如今我国对外投资的脚步正逐渐迈向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市场成熟度比较高,因此企业投资、经营是否安全合规成为了需要重视的问题。“而目前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大多是民营企业,在风险评估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安全监管,特别是审计监督,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系数。”
    王敏正还谈到,判断投资产业市场在东道国的市场情况,也是一个重要考量。“为了避免在东道国的恶性竞争,在进入某个产业领域前一定要清楚,这个产业在当地的市场格局中情况如何,处于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充分竞争中的哪一种。”他进一步解释道:“以中国手机在印度为例,我们连寡头垄断都没有做到,连竞争优势都没有完全突显出来,就已经掉入充分竞争格局里。”

深耕: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之基

    “实现高质量地走出去,民心相通要先行,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让语言成为载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在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一带一路”外语语种数量不断增加,语种结构持续向好,语言服务稳步提升,语言教育发展迅速,学习汉语人数大幅上升,汉语“走出去”步伐加快,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规划十分紧迫。
    梁昊光认为,当今语言已经从传统的交流工具,成为了现代参与全球治理、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在新型全球化背景下,提升语言能力,成为了各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构建国家安全和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梁昊光表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虽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一带一路”语言国际化目标尚未明确,中文国际化政策尚待清晰。“因此,建议我国应从国家战略角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高度来制订‘一带一路’语言规划和行动方案。”
    他还提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价值提出来之后,研究院从语言视角、发展道路、现代制度等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同心圆基础。通过同心圆理论,把语言战略和语言规划实践构建的圈层形成向外扩展的模式,最终实现语言的“一带一路”战略目标。
    王敏正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将茶文化作为实例。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茶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云南有两百多万亩茶树,以茶会友,可以增加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去年,第一本普洱茶官方年鉴已经编写出来,我们准备再编出一本普洱茶道,让茶文化走向‘一带一路’国家。”
    在王敏正看来,尊重当地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方面。“2012年10月份在柬埔寨就出现了因忽视当地民情引发的纷争事件,最后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被警方逮捕,驱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