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日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蓝皮书主编赵弘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的城市化由粗放式发展阶段逐步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化不再是以往的“化地不化人”,城乡统筹发展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城市之间分工协作日益紧密,开始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发展趋势。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赵弘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产生以下效果:
一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不断增强,不仅要增强四大板块各自的发展动力,也要以城市群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协同治理。
二是区域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坚持推动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加强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区域发展落后地区的扶持,有力支持区域发展的空间协调性进一步完备。
三是通过推动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区际分工,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缩小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实现匹配和空间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
赵弘认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逐步进入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未来经济发展将向稳增长、提质量方向发展,经济增速也将逐步放缓;随着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及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未来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基础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系统将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度上升,部分低附加值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将继续领跑全国。
东北地区增速将有所回升,但仍是发展洼地。目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回暖信号,但由于东北经济仍面临投资需求不足、国企改革滞后等问题,未来投资营商环境仍待改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及社会的发展关系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仍待破解。
创新驱动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路径
我国科技发展已转向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提升,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赵弘认为,能否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有效启动区域创新网络,增强创新功能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是今后破解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动态竞争优势关键性课题。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继续构建高端化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创新网络系统的构筑,区域内企业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协同创新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创新资源研发有发展潜力的新产品、新产业,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和区域创新网络的复杂化、高端化。
——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培孕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培植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必须发挥政府的有效调控作用,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将不同所有制的创新要素都纳入到创新网络中,通过网络组织的高效整合与运行,实现对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优化重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调整、缩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源动力。
城市群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赵弘认为,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质、信息的沟通有利于顺畅,使得城市群的结构也将不断演化。
一是城市群的网络化发展。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协调更畅通,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更完善,城市群将逐渐形成合理定位和专业分工,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城市网络体系。
二是城市群的智能化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人们将创新城市群的建设和协作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迭代和动态演化,构建智能、立体、高效、安全的现代城市群体系。
三是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随着数字经济和交通互联的同步,特别是互联网与高速交通的深度融合,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间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心城市之间的依赖度将越来越高,而区域经济将跟随中心城市协同的钟摆,不断演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