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会诊金融业:稳金融需要以转型创新为抓手

作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保险产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平衡机遇和挑战?如何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体系还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调整才能适应实体经济的新需求?……在近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人民政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在解读上述话题时表示,我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也需要相应地作出调整,尤其是未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这就需要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有专家认为,由于金融结构调整较经济结构调整速度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融资体系将依旧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担任主力军。所以说,传统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快转型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民企、小微企业。

政策调控的惯性上要加一道“过滤器”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创新”。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论坛上表示,在高质量发展的情境下,尤其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研究经济问题,在以往所沿用的政策调控惯性基础上还要加上一道“过滤器”。研究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开放等任何经济问题,不仅要盯着总量问题,还要关注结构问题;不仅要盯着需求问题,还要考虑供给问题;不仅要盯着政策改革的总量效应,还要看结构效应;不仅要盯短期目标,还要把视野拉长;不仅要盯效益,同时也要算好成本账。比如,今年在扩大投资上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效”,一个是“补短板”,这就让投资的方向更加明确。
    经过过去多年的摸索,我国对高质量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稳增长的意义就特别凸显出来。在这种新形势下,面临着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一种是不加区分地回到高速增长的路上,延用过去熟悉的办法搞总量刺激和需求管理;另一种是立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盯住主要矛盾和主线,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当中面临的问题,侧重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实现稳需求、稳增长。
    在高培勇看来,“前一种办法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相对于以往其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且副作用极大。后一种办法是经过长达六七年时间的摸索,是最终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的道路。”
    高培勇分析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选择下,金融领域改革不能延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而是要立足于转型创新。就财政政策的转型创新来说,去年宏观政策方面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新要求,加力提效的侧重点落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今年在总量和结构效应兼容的条件下,减税降费走出了一条新路。以往盯的是总量效应和需求效应,但现在还要盯结构效应和供给效应,“以往是企业个人一起减税,只要减税就能带来总需求的增加;但今年的减税降费明显地提出要给企业减税降费,而非不加区分地减税降费。此外,以往的减税是临时性的,注重短期效应;而今年通过改革性的办法来减税,直接降低了税率。”

间接融资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在“转型与创新”的语境下,仍然需要金融做出改变。金融发展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支持新的金融形态和新的金融产品发展,但也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传统金融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如何对这类机构进行改革以服务于新的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对经济增长而言,如果说过去经济发展是以数量型增长为主要特征,那么未来就是要走向质量导向的增长。
    “对未来经济发展来说,要走向质量导向增长。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的改变。”黄益平分析表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比较丰富,经济发展需要匹配最优的金融结构。客观地讲,现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出现困难,出现民企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成为创新主力,但银行还用以往的贷款投放审评标准显然是落伍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还要继续发挥很大作用,但传统金融机构也亟待创新和转型。
    “金融业要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寻求新的平衡,寻求金融和实体经济新的平衡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在论坛上表示,金融机构应更好的研究实体经济,研究整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也是为了自身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在银行对实体经济很少有信用贷款,多数是抵押贷款,这让实体经济承担的风险比较大。金融业要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要打破刚性兑付政策的扶持和保护,更好地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樊纲表示,在对开外放过程中,金融业出台开放政策是最密集的,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大于任何其他行业。当下我国金融业需要认真思考发展战略,要善于抓住本土市场的发展机遇,不仅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融体系的调整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用形象的比喻表示出了对转型期的认识,“当前的转型过程,相当于一个正处在高速运动、跑得非常快的运动员,要转到速度比较慢的一个运行过程中。”
    据李稻葵介绍,印度经济目前也在减速。印度也在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速度大幅下降,直接带来的是印度经济的减速。谈到化解存量中的不良资产,李稻葵认为,存量中的不良资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不良资产,一个是地方政府基建形成的不良资产。“化解企业的不良资产,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置。通过调研,各个省份都有针对企业的不良资产重组的资产管理公司,把银行不良债务拿过来进行重组,把属于资不抵债的企业资产结算,然后将土地、设备及无形资产等进行拍卖。重组以后,金融部门就可以轻装上阵,新的资源就可以投到新企业中。”
    谈到地方债务,李稻葵认为这是需要下大力度加以解决的问题。“从总量上来讲,地方债务是可控的,但是需要重组,因为地方债务里有一部分资产是好的。剥离地方债务之后,需要给地方政府加以约束,这就更加需要金融创新。很多地方债务是拿来做基础设施建设的,包括社会型公益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不可能有商业回报的,但是必须要做。这种基础设施投资,传统上只能从每一个城市未来的财政税收中间来获得。金融创新就体现在对该类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方案上。”
    李稻葵表示,现在的金融资产良莠不齐,有低质量,也有高质量,目前迫切需要的是高质量金融资产,这需要金融业去创新。比如,在剥离地方政府现有不良债务基础之上,要有金融创新,要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创造新金融产品。
    在李稻葵看来,金融体系调整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化解存量不良资产,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既需要化解已有的不良债务,轻装上阵;同时也需要创新,这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这两方面都做到位了,经济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因为目前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