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 “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作者: 公 欣
黄河内蒙古自治区段水利工程现场。公欣/摄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公欣/摄
编者按

    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定位不仅擘画了黄河保护和发展的新蓝图,也为推动新时代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黄河,这条造福人类的大河必将以崭新面貌奔腾在东方神州大地。
    做好黄河事,讲好黄河“故事”。近期,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系列采访活动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深入黄河沿岸多个市区县,从黄河生态保护、水污染防治、水文化建设以及沿黄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采访,追根溯源,厘清脉络,为更好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寻一份答案。本期带来的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跟随采访团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采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  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夹裹着巴颜喀拉山脉的雪水,从青藏高原款款而至的黄河水,在内蒙古自治区段全长830公里,流经6个盟市,在这里,她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影响着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又怎样影响了黄河?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跟随“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采访团踏进黄河内蒙古自治区段进行探寻。沿着十月晴苍下景致宜人的黄河岸,顺着和煦秋风中波澜壮阔的黄河水,途经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及鄂尔多斯4个沿黄城市,一幅黄河内蒙古自治区段“治水”、“吃水”、“节水”的清晰图景,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脚下丈量、成形、延展。

“治水”

    泱泱大河曲折东流,千百年来滋润着中国大地,滋养着沿河而居的人们。然而自古以来,黄河又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并因此而造成巨大的灾害,令沿岸的百姓苦不堪言。由此,黄河治理也成为自古至今关乎沿黄地区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
    防汛防凌,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在路上”。采访团踏足的第一个“治水”工程现场,便是位于包头市的小白河防凌应急分洪区工程。作为黄河防凌内蒙古自治区段规划的6个分洪区之一,目前小白河分洪区具备分洪面积约5.4平方公里,分洪能力达到2500万立方米,已成为包头市重要工业和生态水源基地。
    站在飞跨黄河两岸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上,远眺中华母亲河的滔滔深流,不由感叹人类治水智慧之伟大。这座于1961年竣工的枢纽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
    “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等黄河内蒙古自治区段二期防洪工程的建设,对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内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交通干线、重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了保障,对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保护黄河水生态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采访中,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及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屡屡提及治水工程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作用。而一组闪亮的数据也足以概括多年来黄河内蒙古自治区段治水的“战绩”:通过黄河一期、二期、重点支流等工程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堤防护岸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已建成各类堤防长1043.336公里,河道整治工程105处,坝垛3344道,各类水库226座。
    然而,“治水”,在内蒙古自治区不仅仅“止步”于防汛防凌,对于水生态的保护和治理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让黄河成为“生态之河”,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正浸润在每个黄河人心中,成为新时代“治水”的鲜明印记。
    走进位于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之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未想到会被其湛蓝大气、天水合一的美妙画面所深深震撼。而令记者更为震撼的,是深藏在这个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背后的生态治理“传奇”。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等因素,乌梁素海遭遇了严重的污染危机。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实施了网格水道、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及面源污染控制项目等治理工程,累计实施37个项目,完成投资32.7亿元,取得了极大效果。
“以前,船开进水域,人都能闻到明显的臭味,现在水干净了,人坐在船上行驶在乌梁素海,仿佛回到儿时最初的记忆里那片干净美丽的海。”住在乌梁素海边上的当地老百姓谈及这两年该水域生态治理的成效,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乌梁素海只是内蒙古自治区对黄河生态进行保护和治理的一个缩影。突出抓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强黄河岸线及其支流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入黄泥沙,缓解下游淤积;加强黄河流域河湖连通工程项目储备和建设,积极推进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水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杭锦旗沿黄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包头市小白河河湖连通工程3项河湖连通工程前期工作;依托河湖长制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河湖水域岸线划定与管理保护,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逐步实现涉河湖行为全过程监管,推动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向好……一步一个脚印,内蒙古自治区用稳扎稳打的步伐在生态治理方面开拓出一条成功有效的路径图,也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步伐。

“吃水”

    9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成功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继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之后,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的又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地域广袤、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的河套灌区虽然地处中国北疆蒙古高原干旱荒漠地带,但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引黄灌溉优势,目前每年引黄灌溉面积1020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特大型超千万亩灌区之一。
    沟渠纵横,阡陌交错,稼禾茂盛,草木葱荣……靠水“吃水”,显然已经成为河套灌区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数据显示,灌区耕地面积由解放初期不足3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98年的30亿斤提高到2018年的67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2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7221元。
    河套灌区“吃水”吃出丰收硕果,缘由也在于其科学有度的灌溉管理方式。采访中,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颇为骄傲地分享了河套灌区的“吃水”经验:一是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逐步将传统经验性灌溉制度过渡为精量化供水,实现水资源效率最大化;二是创新民主管理,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13个,实现了程序规范,水量、水费公开,深得群众拥护;三是创新灌溉方式,已由传统的地面漫灌方式逐步向滴灌、微润灌溉、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转变等。
    然而,河套灌区在为“庄稼吃上黄河水”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同在黄河沿岸的包头市却为不能“吃”的劣质黄河水而发愁,怎么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曾经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包头市全市覆盖直饮水?没错,这就是当前包头市民的“专属吃水待遇”——直饮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挖掘到了这座严重缺水城市覆盖直饮水的背后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包头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就是黄河水,而十分有限的优质地下水大部分用在了农业、工业、绿化或者洗浴业。然而,随着黄河水流量的减少,加上上游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黄河水源水质越来越差,到2003年已达不到水源净化水要求的三类水标准。如何让200多万包头市民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包头市走出了一条水源置换、分质供水、分质定价、优质优用、市场运作、政府分管保障城市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创新型“吃水”路子。
    截至2019年9月底,包头全市直饮水工程建成水站147座、分站68座、自助水屋和现制现售水机600多个,其中管道直饮水受益人口达148.26万人,占比约为75.2%,包头市也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城区直饮水基本全覆盖的城市。
    从“吃水”的两则实例不难看出,黄河,带给沿黄老百姓的,有馈赠,亦有难题,人们依赖和需要她,但有时又必须要“战而胜之”。而这种复杂与亲近的关系,也道出了千百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与黄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相互影响。

“节水”

    据了解,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流域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节水,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黄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而对于“吃水”吃出丰厚硕果的河套灌区而言,如何节水也迫在眉睫。于是,一项声势浩大耗资61.21亿元的节水改造工程在丰饶的河套灌区实施。据介绍,目前,灌区总体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400千米,占规划4016千米的34.8%;完成骨干渠道整治1084.5千米;疏浚骨干沟道3713.1千米,占规划骨干沟道1775千米的209.2%;配套改造建筑物6336座,占规划2356座的268.9%。全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已由0.42提高到0.49,实现年节水量5~7亿立方米左右。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际上,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流域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一批重点引调水工程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加快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管理水平。”采访中,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同志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节水经验如数家珍。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水权转让。早在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就率先在黄河流域开展了水权转让试点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新增用水企业投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将灌区浪费的水节约下来用于新增工业项目用水,从而在保证灌区正常用水的同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同时返还原来因为超指标用水而侵占的河道生态用水。在多年实践中,水权转让这一在节水增效基础上的创新机制,在黄河内蒙古自治区段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南岸灌区杭锦灌域,从2005年到2015年,水权转让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完工,从衬砌各级渠道、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到发展高效农业节水工程,两期工程的实施共向工业企业转让水量近2.3亿立方米,满足了近50个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据测算,这些项目全部投产达产后,每年可增加工业产值近2300亿元,年增加利税约230亿元。
    水权转让不仅为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水源,也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进军打开了突破口。水权转让工程建成后,土地的流转整合加快,尤其是喷灌、滴灌和畦田改造工程建成以后,灌区土地由原来的农户分散经营,逐渐发展为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完善,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灌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毫无疑问,从突破瓶颈入手,打开水资源节约利用新局面,水权转让破局开路,打开了内蒙古自治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故事,仍在新时代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