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白雪报道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核心理念是“开放、绿色、廉洁”,根本目标是“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终极使命任务是通过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日前,在以“绿色合作·创新共赢”为主题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第四届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李俊元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方愿与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在总结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历程经验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中国实现排放峰值需要目标、路径、技术、资金、政策协调、精细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领域,尽管尚不具备综合能力,但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转型经验借鉴,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影响力,以此来撬动其他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在主旨发言中探讨了“绿色”和“发展”的关系,表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国际合作的环境标准,以发展作为推动一国从节能减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动力。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可在国际绿色发展合作中作出更大贡献,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权益、共享自身的绿色发展经验、在国际合作中更主动地对接绿色发展规划、加大绿色援助力度等方面发挥领导力。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防控和解决需要大量绿色资金支持。据估算,气候危机可能的资产损失达40万亿美元,如大部分发达国家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全球排放的主力,保证其绿色发展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强有力保证。此外,“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也是防范中国参与主体金融风险的必要,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核心组专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在论坛上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可将生态环境治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教训、标准和技术,以及一些创新性政策和工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交流,并基于东道国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中国也可考虑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和指南,依据不同国家发展潜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海外投资政策进行国别和行业层面的细化,有效地进行负责任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