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胡应翔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拓宽旅游发展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推进文旅融合,全景全时全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宜春市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2018年宜春市旅游接待人数9004万人次、增长25.1%,旅游综合收入805亿元、增长31.7%。
多维度拓宽发展空间
宜春市立足长远发展,打破地域分割,着力构建开放发展大格局。
首先,围绕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精心规划产业空间。宜春市先后编制6个专项规划,建立旅游发展与城乡发展、产业聚集、生态保护等多规衔接、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
其次,持续扩大地域空间。宜春市与毗邻的萍乡市、新余市共同成立赣西旅游联盟,打造赣西绿色精粹线路,并以“赣西旅游”统一对外宣传,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此外,积极开拓线上空间。宜春市与网络巨头合作建设智慧旅游示范工程,以“一部手机游宜春”APP为载体,建设了宜春市全域旅游云服务平台。
全方位提升旅游品质
宜春市强化大项目引领,大品牌提升,大规模创建,聚力打造“升级版”旅游。
一是强化龙头带动。以明月山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先后建成了古井泉街温泉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温汤特色小镇提升项目,宋城·明月千古情等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同济明月山国际健康医学中心等健康养生项目,栖隐谷、二十四桥明月园、水口村等一批省级5A、4A级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中科院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洪江禅意小镇等重大旅游项目,着力构建“山上尽情玩,山下秀田园,温汤硒温泉,洪江禅意浓”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乡村振兴、旅游富民的明月山样板。
二是打造精品线路。针对宜春旅游有主题没线路、有景区景点没带动的现状,从2018年开始,计划利用5年时间,新改建旅游公路60条,将全市“山、泉、禅、农”四大旅游资源、47个旅游景点串点连线成片。目前,已开工建设旅游公路10条,总里程277公里、总投资102亿元。
三是狠抓景区创建。目前宜春市已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0个。宜春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2018年靖安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铜鼓、宜丰正在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优化城乡环境,打造旅游新的“处女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结合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建设大美、灵气、秀丽宜春,把宜春中心城区打造成为旅游大景区。持续推进秀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村新家园,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美美与共。
创造性推进文旅融合
宜春市拥有2200多年历史,为深入挖掘独特文化资源,使静态的文化活起来,宜春努力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
一是传承好“老祖宗”创造的地域文化。大力实施宜春袁州古城文化复兴工程,主要包括打造宜春台历史文化公园、灵泉池遗址公园,推进状元洲、大成殿提升和文笔峰重建等。
二是经营好“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文化。自2007年以来,宜春市每年举办一届月亮文化旅游节,精心打造月亮文化品牌,月亮文化已成为宜春独有的城市标识。
三是弘扬好“老革命”传承的红色文化。宜春是秋收起义和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红色遗址遗迹201处。宜春市坚持以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为核心,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和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秋收起义和湘鄂赣苏区红色旅游带,着力打响擦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品牌,使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