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金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场化改革及开放

作者: 潘晓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当下,发展监管科技是新形势下维护金融安全的有力支撑,是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有益举措。

    当前,落实好“六稳”工作,更好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增长,关键是要抓住“稳金融”这个核心。
    伴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日趋紧密,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便捷性也越发明显,这对金融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日前举办的“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上表示,保障金融安全需要三方面的思维:一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三是要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开放。这三者形成合力,中国金融业才能既安全又有竞争力。

亟待完善信息法律等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是中国经济领域里发生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过去谈金融安全主要是防范信用风险,但中国金融近年受到市场化、国际化、新技术等多个因素影响,已发生很大变化。”吴晓求指出,以市场化影响为例,过去金融资产主要以银行金融资产为主,随着资产结构的多元化,使得金融风险走向多元化。
    金融安全不仅是科技的安全、系统的安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信息安全。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徐玉长表示,当前国内金融机构使用的金融数据大部分依赖非本土金融数据库和系统,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目标的任务非常紧迫。
    在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看来,金融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全球化以后,国际金融风险的外溢性越来越强。保障金融安全除了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外,还应完善相关的法律、会计制度,优化市场生态等。

金融创新和市场化改革离不开监管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不断“升温”,但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谢平对此表示,金融科技有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类型的金融风险,金融科技在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变量就是监管。金融科技监管需要重点关注的不是科技本身的风险,而是科技应用于金融业务所产生的风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分析,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持续延展,金融账户的关联性、交互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构成的交叉度和复杂度也更为突出。当下,发展监管科技非常有必要,是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有益举措。
    “金融科技是金融监管与科技创新的产物,以监管为本,制度为基,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李东荣表示,侧重对机构监管、事前监管、分业监管的传统监管模式应与时俱进进行适应性改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应用监管科技奠定制度基础。
    在李东荣看来,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措施应包括:进行研究规划,加强监管科技领域基础设施、数据标准、运行模式等方面的顶层设计;积极深化科技应用,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逐步实现监管规则的数据实时采集、风险智能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等功能;有效夯实资源支撑。

为金融监管部门插上“科技的翅膀”

    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加强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要坚持“发展创新中规范”与“规范中发展创新”两个概念的合理平衡。对于创新领域,首先要在审慎包容的监管指导之下让其创新发展;与此同时,防控风险的措施要不断跟进,观察创新进程,让其规范发展。
    谢平分析说,抓好监管“牛鼻子”需要应对金融科技真实性认定、技术垄断、监管主体、信息保护等难题。谈到金融科技监管总原则,最重要的还是金融消费者保护,要让市场各参与主体都遵守个人金融数据保护原则。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要加强构建多层次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构建包括行业监管、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在内有效协同的多层次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发挥好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对监管的有效补充,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体系,提升监管的科技水平。
    发展监管科技是新形势下维护金融安全的有力支撑,应该依法建立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李东荣建议,通过依法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从而为金融监管部门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