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王晓涛
何谓智慧工地?行业内通常的定义是“利用软件+硬件+大数据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解决方案”。
在日前举行的“新基建·新常态——2020数字建造助推新基建”线上论坛上,华筑科技解决方案总监牛键直言智慧工地要“拒绝华而不实”。据介绍,华筑科技在国内做了很多智慧工地,基于对国内4000多个智慧工地的分析,牛键发现施工企业选择智慧工地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政府部门或业主的要求。由于近几年建筑安全质量方面的要求逐步增加,政府部门对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提出了很多明确的监管要求,很多施工项目出于政府和业主的要求选择智慧工地,大概有50%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二是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品牌价值的宣传,为了做标杆、搞观摩,会选择智慧工地,有40%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三是有些施工企业想把智慧工地真正用好、真正落实下来,占比仅为10%。
智慧工地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其实际应用显然与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何会存在这样的不和谐呢?
牛键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2017年开始至今,是智慧工地建设的热潮期,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和新理念都在蓬勃发展,这也导致智慧工地市场参差不齐。事实上,很多新技术、新理念在落地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智慧工地一线现场实际的管理要求,有的甚至反而加大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牛键看来,产品落地性比较差,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慧工地的现状,智慧工地必须要“为一线工作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他们日常工作当中的一些难点和痛点”。为此,要让智慧工地回归本质,即满足作业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和决策智慧化。
牛键判断,在未来一两年内,智慧工地将会进入一个冷静期,那时就会出现现在很多客户已经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很多项目在做完一个大的智慧工地之后,同一家公司新开工的项目就很少再去做这种大的智慧工地了。
“市场和客户逐渐进入冷静期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真正能用的一些点,这其实也是智慧工地发展的必然阶段。”牛键表示,现在智慧工地应用整体上和价值落地有一定的差距,智慧工地的发展要经历点、线、面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处于从点到线或已逐步到线的阶段。刚开始智慧工地主要关注的是解决工地上很多点的问题,如塔基监测的数据、质量的实测实量,等等。“这些点汇集起来,打包成现在所谓的智慧工地,但是并没有一条线把这些点串起来。因此,我们要从这些比较杂乱的点逐渐向线去发展,比如安全线、质量线、进度线、成本线,这样智慧工地将会逐步向真正有价值的方向迈进。”牛键进一步说,“解决了线的问题,就可以结合各种应用技术,如BIM、AI、IoT,等等,逐渐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案。”
牛键表示,在智慧工地的实践中,目前各种应用技术与施工业务的结合都只是浅结合。例如,现在BIM模型浏览,有一些做得好的能够在BIM的前期设计中解决一些环境碰撞问题;至于AI应用,现在大部分只是用于违章监测,如在施工现场安装一个AI监控摄像头,看谁没有戴安全帽、没有穿反光衣。
令人期待的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AI、IoT、BIM等会从目前的浅结合逐步做到深应用。据牛键介绍,华筑科技会基于BIM模型,实现对过程、数据的数字化管理。比如,AI应用在现场发现有人没有戴安全帽,华筑科技会在BIM模型中标注与之相关的违章地点,同时关注到底是哪个班组的哪个人没有戴安全帽,并做技术留存。同样,维修和保养塔吊时,如果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就可以根据塔吊运转时长及其运转数据,提前发出保养提醒。“让监测数据真正能够为业务服务,这是智慧工地的发展方向。”牛键说。
展望智慧工地的发展,牛键表示,智慧工地在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中,BIM、AI、IoT等各种应用技术将从目前的浅结合发展到深应用,估计在未来两三年,就能够形成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