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新机制” 追求“更有效”

区域协调发展的山东战略选择

作者: 尹明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尹明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就相关问题作出具体部署,并要求各地制定相应落实方案。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于今年年初公布,关于加快省会、胶东、鲁南三个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也已印发,标志着山东区域协调发展“一个实施方案+三个指导意见”的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原则推动“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围绕东、中、西协调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区域发展格局,先后实施了东西结合共同发展、“一群一圈一带”竞相发展、“两区一圈一带”全域覆盖、“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等区域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程度、产业分工协作水平、设施通达网络密度、生态共保共治能力等都明显上升。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山东区域协调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山东省缺少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东中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同质化竞争现象亟待解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关兆泉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关兆泉介绍说,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在《实施方案》起草过程中也有针对性地坚持了三个原则,即:突出山东特色,在严格遵循国家《意见》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实际,注重开拓创新,力求更具前瞻性、指导性;突出建设“新机制”,区域战略统筹、创新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政策调控、区域发展保障等6个机制都是围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新目标而设计的全新机制;突出谋划“更加有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工作,提出了一批能量化、可操作的措施,并规定完成时限。

细化任务明确目标方向

    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孙来斌介绍,《实施方案》共分11部分、27项任务,从四个方面对山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说明。“《实施方案》目标清晰明确,内容严密细致,具有鲜明的山东特色”。
    ——目标。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要求,对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作出了安排,并按照2020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确定了任务目标。
    ——布局。《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支持济南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圈”即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
    ——路径。根据《实施方案》,山东将从产业共兴、设施共联、利益共享、生态共治、市场共建和区域共融6个方面加劲发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保障。《实施方案》建立了多项机制,以保证相关工作有序推进,比如,围绕提升发展质量提出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识别制度等。

指导意见赋能三大经济圈

    “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是《实施方案》的配套文件。在这三个文件的起草过程中,我们注重遵循三个原则。”孙来斌表示,一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二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整体合力;三是总体谋划、滚动实施,长期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空间布局。山东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5市。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
    ——功能定位。山东省会经济圈的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的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重点任务。三大经济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创新协同共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外开放携手共赢、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确定了年度重点任务。
    ——推进机制。山东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分别由济南市、青岛市牵头建立议事协调机构的推进机制。鲁南经济圈由四市市委书记依次轮任召集人,每次任期一年,2020年临沂市首先轮值。

多维发力狠抓工作落实

    关兆泉表示,《实施方案》已将蓝图描绘到了本世纪中叶,作为山东八大发展战略之一的“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山东省发展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我们将聚焦抓早、抓细、抓实、抓好,从省内、省际、国际三个层面,开展相关工作。”
    ——省内区域一体化。“我们将重点抓好落实推进工作,比如三大经济圈将分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责任清单等。”关兆泉特别强调,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山东全省“一盘棋”的观念,牢牢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实行集体作战、利益共享,合力谋求协调发展,实现共赢发展。
    ——省际区域协同发展。一是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健全对接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等区域战略工作机制。二是推动黄河流域上下游合作,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同时,依托京杭大运河、淮河、小清河、沂河等流域,建设特色生态经济带和文化保护发展带。三是深入开展对口合作,推进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助力相关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际区域开放合作。首先,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建设青岛中国-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境外产业园区认定工作。其次,深化与日韩合作。推进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强与日韩在高端制造、高端化工、海洋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第三,深化中欧合作。发挥烟台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作用,创新中欧地方合作机制,把欧洲作为山东开拓新兴市场的重点方向。
    据了解,山东省在《实施方案》中还着重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了比较全面的安排,区域协调发展有望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都能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关兆泉直言,《实施方案》盯住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方面重点提出了相关任务措施,包括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和推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等。
    关兆泉坦言,《实施方案》是今后一段时期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总体目标将长期不变。“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推出实招、真招、硬招,真真正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