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二是经济持续改善可圈可点可期。疫情等外部冲击不能逆转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当前经济运行的市场环境、价格环境等总体有利,经济自我修复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辅之以良好的政策推动,持续恢复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下半年重回正常增长轨道值得期待。
市场预期好转,经济景气度回升,发展信心增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自3月开始逐月走高,已达54.4%的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复产率持续提升,发电量、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持续回升。企业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0%,前5个月工业利润降幅较前4个月大幅收窄8.1个百分点。
传统动能加快恢复,新动能发展亮眼,经济有望均衡恢复。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和服务性消费正在加快修复,住宿、餐饮企业、旅游景区景点客流或将上升。另一方面,疫情改变短期生产消费方式,一些新产业、新模式受到追捧,无接触经济大幅增长,新经济逆市活跃,有望再创新新高。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针对性和灵活性并举,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实体经济“造血输血”。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多次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持续回升,为实体经济信用扩张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保障。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货币加力提效,直达基层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万亿元。其中,新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陆续转给地方市县,相关资金分配程序不断完善,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和项目建设。
综合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朝着预期的目标方向改善,但全球疫情防控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风险易发多变,叠加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矛盾,也将对经济复苏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精准性,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通畅国内供需循环,统筹推动全面复工达产和复商复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防范应对各类内外部风险隐患,促进经济在全面均衡恢复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