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方塔园,微风轻拂,花香四溢。家住上海松江方塔西村的钱雅华每天早上都会溜达到方塔园打太极,每月5元的锻炼卡换来一整天的神清气爽。锻炼好了,再到不足300米远的云间新天地,“捎”一把绿叶菜回家。吃过午饭,有时去旁边的老年活动室,有时陪老伴到袜子弄散散步。一天下来,虽然都是围绕自己家周围转,但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
一场太极、一把绿菜、一次散步,这些细枝末节里的幸福源于松江区倾力打造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3平方公里、15分钟路程,就能满足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近年来,该区紧紧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从养老、医疗、健康、文体、购物等多方面共同发力,营造便利、健康、共享的品质空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
养老服务增量提质
不落下一个人,关注全龄生活服务需求,是松江区推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将眼光聚焦于老年人、未成年人群体,让幼有所学、老有所乐,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生活的美好。
一“老”一“幼”齐手共抓,这在新桥镇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年8月,新桥镇陆续推出了全镇首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首个儿童之家,前者提供养护医娱学等全方位一站式养老服务,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后者则面向新桥镇的家长和孩子开设周末课堂,为社区家庭送来知识大餐。
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让老人就近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晚年生活。目前已建成268家,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成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一环。
“我们已形成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松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老年活动室、社区睦邻点、幸福老人家等建设,让老年人从家步行到养老服务设施只需15分钟,基本可实现“家门口养老”。
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位于新浜镇的贾田村路精品示范街全长300余米,两边排列着便利店、便民小卖部、木灵集市、余天成大药房、理发店、摩托车店、饮品店、火锅店等多个业态的店铺。这样的新街道、新生活、新体验,让73岁的费佰舟感到幸福满满,“出门什么都有,生活半径完全可以控制在5分钟内,真是太方便了。”据介绍,贾田村路精品示范街南北两侧分布着友谊南苑、友谊北苑、方家哈新苑、启新苑四个大型动迁安置小区,入住居民达2200余户。随着入住居民不断增多,对周边生活配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新浜镇以贾田村路为试点,打造精品示范街区,让2000多户居民过上了家门口就有商业街的便捷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跑步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即将入住车墩镇华秀苑的居民易先生这两天欣喜地发现,就在家门口不远处,健身器材、健身步道都已一一落实,不论是想要跑步、身体拉伸还是训练腰腹,都将非常便利。记者从该区体育局了解到,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松江推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体育设施圈层体系,即市民步行5分钟到达益智健身苑点、晨晚练点等“点”上设施;骑行10分钟到达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学校体育场地等“线”上设施;车行15分钟到达区属体育场馆、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体育休闲公园、市民健身房等“面”上设施,以公共体育设施便民化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不是封闭的概念,反而因为交通变得四通八达。“小区门口就有6条公交线路可以去城东和城南,到街对面坐车,还有到城西、城北的,真是四通八达。”家住方西居民区的傅素琴感叹于串门的便捷。近期,松江区交通好消息不断,G60沪昆高速松江东收费站项目通车、松浦大桥上层公路桥恢复通车、泖港大桥新桥北半幅桥梁开放通行,另外还有43项道路维修工程全面启动、迅速完工,“城市血脉”运行更加畅通了,出行更加便民、亲民了。
绿色是城市发展中最动人的色彩。松江有着“花园城市”的美誉,走在松江的街头,不经意间的路口转角,就能邂逅一座精致小巧的绿地公园。有些区域原本老旧,现在也开始还绿于民,丰富居民日常游憩活动。在中山街道,原本杂乱无章的区域,清拆整治后通过精细规划建设实现华丽转身,打造出10万平方米的月季花海,实现“月月有花,季季有景”,成为深受居民喜爱的乐活空间。街道还在洞泾港两侧7万平方米范围内种植了桃花、樱花3000余株,“十里桃花、十里樱花”的美景成了居民们争相前往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