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消费冲击巨大,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同时,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一方面,文旅消费回升势头明显,“十一”期间同比恢复七成左右,局部地区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文旅消费聚人气显活力,稳就业增收入,往往对当地提振市场改善预期作出突出贡献,也有力促进了上下游和相关行业领域恢复增长。
“十一”假期文旅消费复苏
各地促消费“八仙过海”
为减轻疫情冲击造成的损失,地方普遍积极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协同支持文旅产业和消费。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十一”假期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恢复79.0%和69.9%。高德地图大数据显示,全国近300个5A、4A景区恢复至去年国庆游客量水平。据商务部监测,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4.9%。“十一”前7天,全国电影票房在最高上座率控制在75%的前提下实现约37亿元,达到历年国庆档次高水平。各地做法集中表现为:
政策引导,驱动文旅消费市场。四川省制定了支持文旅企业复工复产的系列措施和疫后恢复发展计划,给予164个文旅企业和行业组织纾困补助资金6210万元,为778家旅行社暂退旅游质量保证金2.6亿元,对32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安排2.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江苏省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向近2000家旅行社暂退旅游质量保证金4亿多元,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帮扶504家文旅企业。
数字赋能,提升文旅消费智慧化水平。杭州市打造“城市大脑”文旅系统,实现对文旅企业、景区、酒店等资源服务及游客消费数据的动态监测、预测和调控,并利用智能平台和小程序实现“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江苏省上线运营智慧文旅平台,实现“一机游江苏、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
活动带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山东省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开展3255项主题活动,吸引11024家文旅企业和4624万人次参与,直接拉动消费5.8亿元。杭州市举办文旅市集奇妙夜活动,3天吸引11.8万人现场参观、1000多万人在线观看,拉动消费3000多万元。
载体支撑,集聚文旅消费人气。南京市加快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江宁百家湖等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和提升,形成一批国内知名文旅消费目的地。济南市积极培育夜休闲集聚区,带动大明湖区域游客同比增长4倍。
政企联动,协同促进文旅消费发展。浙江省联合农业银行、杭州银行针对文旅企业安排400亿元信贷资金,联合支付宝、美团、携程、微信等平台企业联动发放30多亿元文旅消费券。安徽省协调金融机构对接文旅企业,累计向364家发放30.4亿元贷款。
融合创新政企联动
提振市场信心与居民消费预期
文旅消费内涵广、链条长,对上下游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居民消费的人气亮点。但因其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和关联多等特点,目前仍属于消费恢复的短板。因此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涌现的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进一步顺势力导,提振市场信心和居民消费预期,努力让基层和乡村的文旅消费同步热起来、火起来。
一是突出文化引领,培育中国特色高水平文旅消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旅产业,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坚持融合创新,催生更多文旅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文旅消费与科技、互联网融合,与农业、工业及商业、教育、体育、卫生健康、养老、餐饮、交通等行业联动融合,进一步延伸文旅产业链,大力发展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打造文旅领域国货品牌和地方特色商品,推动纳入免税品类,拓展文旅商品内外销渠道。落实好带薪休假等制度,更好激发假日经济潜力。
三是统筹节点布局,打造文旅消费增长极。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规划,统筹布局若干国家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培育一批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一批人气活跃、特色鲜明的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更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旅消费高地,进一步增强对区域文旅消费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四是深化东西协作,推动文旅消费区域间协同发展。将文旅领域相关技术、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作为东西协作的重要内容,激发东部地区企业到中西部经济较弱地区投资开发文旅资源、市场,通过双向交流促进东西部文旅观念互通、技术互学,助力广大中西部地区提升文旅消费水平。
五是着力政企联动,强化文旅消费要素保障。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商会协会等单位和机构的协作,共同打造文旅消费系列品牌活动,更多提供财政、金融、技术、流量等要素资源支持,健全文旅领域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推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创新、人气为要、群众受益的文旅消费发展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