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 王树林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根,一个民族不能没有魂。作为“培根铸魂”关键部门,学校的作用格外突出,尤其职业教育,对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意义重大。秉持这一思想,山东省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以“价值引领、品位提升,融入大局、砺练初心”为宗旨,建设红色校园,涵养人文底蕴,通过“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环境,积极探索立德树人、党性提升、区域发展、事业丰收、和谐共融教育实践路径。
红色校园,为职业教育增添“党校”元素
红色的政党、红色的国家需要红色的文化,更需要红色的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成才方向多,但面临的困惑也多,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更加鲜明的方向帮助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四年前,我受命前往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工作。上任后提出“四个一”办学理念,即:建设一所新学校,打造一支好队伍,教出一批好学生,追求一个高目标。如今,四年厚植本心、静心耕耘,学校投资5亿元,建成一座占地396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现代校园,为富强滨州“智取未来”加油助力、添砖加瓦。
新校广场命名东方红广场,广场中间是大理石铺成的巨幅中国地图。地图最南段屹立一尊毛主席雕像。为弘扬革命精神,校园10座建筑物均以革命纪念地来命名(如韶山楼、延安楼),每个班级以一位革命先烈及英雄、英模命名(如雷锋班、刘胡兰班),主要道路都冠以重大革命战役名称(如淮海路、渡江路)。
新校还建有毛泽东等伟人的红色藏品系列展厅。“住宿在延安,学习到韶山,沿着淮海路,一会儿到古田。驰骋新时代,重上井冈山,一天复一天,红色力无边”,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在其中,思在其中,春风化雨,催人奋进。
不止于此。我们还积极提炼品牌,把学校建成了AAA级景区、红色教育基地。滨州地处渤海革命老区腹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5.5万名革命烈士。为弘扬老渤海精神,2019年10月我们申报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并顺利通过AAA级景区验收。学校建在景区里,景区就在学校里,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提高品质,这就是我们的鲜明特色。仅去年,学校就有来自国内外的570余批、1.3万人参观考察。山东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崔曰臣参观后高度认可,今年1月4日青岛技师学院张秋生书记带领46名处级以上干部来校参观交流,更是好评连连。
从严治校,为学生成长培养“军校”风格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实践中,我们秉承“视同事为兄弟姐妹,待学生如亲戚孩子”的办学理念,亲情培育、价值引领、感情投入、人文熏陶,让学生讲规矩、懂礼貌、能自立、善吃苦,为赢得未来“出彩人生”夯实底气。
在培养“军校”风格方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严格纪律,实行军事化管理,用军人铁一般的纪律砥砺孩子韧性,凝聚正能量,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带头垂范,我自己登台思政教学,制度既定、雷打不动,每周一下午都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红色铸造、红色灌输,让“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使他们早日成长为爱国、敬业、奉献、担当的有用之才。
我们不仅注重培养“军校”风格,还特别注重让学生们时刻体会到家的温暖,这里既是成长的摇篮,更是温馨的家园,舒适的港湾!在这里,可以让独自在外求学的孩子感受到家长般的呵护和体贴。19经贸4贺龙班的刘亲青同学家在山西,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远离父母亲人独自在外求学,内心不免胆怯,语言有障碍,饮食不习惯,而且学校平时是周五下午放假、周日下午返校,食堂里的厨师也休息,刘亲青三餐便没了着落,周末住宿也成问题。了解到情况后,我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专门做出安排,帮助她及时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妥当甚至超出常规的安排,让刘亲青同学很快地融入进学校生活,顺利就学。
静候花开,花开满园。得益于此,学生们逐步树立了良好的理想信念,遇到大事有担当,敢作敢为敢当先。杭州时代广场发生火灾,我校学生见义勇为、赶赴一线;新疆反恐,我校学生冲锋在前,不怕辛苦,不怕牺牲;海军成立70周年青岛大阅兵受习近平主席接见的队伍中,有我校学生;舍己救人、献出年轻生命,被东营市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也是我校学生。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周总理卫士高振普将军、秘书纪东将军等部队领导来我校参观考察后给予题词勉励,高度赞赏我校“军校”情结和开展军事教育的实践,认为“有看头、有学头、有嚼头”。
产教融合,为学校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学校积极凝聚社会力量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为学校长远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今年6月1日,我校与山东世纪开元电子商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中心、山东程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产教工坊”项目正式揭牌开班。“产教工坊”项目是我校在灵活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多种形式办学方面迈出的新的一步,也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产教工坊”项目的落地,是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一次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推动打造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我们也将以本次签约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助推“产教工坊”等类似项目多点开花,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职教创新”是我校为学生铺平的一条“工匠之路”。多年来,我们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深化与行业、企业、地方的合作,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在职教模式方面的探索紧跟时代趋势——开设了“三加二”学前教育专业,鼓励培养的优秀学生自助创业;汽车品牌专业通过强化与保险公司的联合,探索开设汽车维修、保养定点场所等多种经营模式,走向市场,创造效益;烹饪专业广开渠道、扩大经营,通过创造品牌赢得市场;电子商务专业也将充分“放飞”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为经营者提供一定数量的办公空间,让学生大展身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颁名誉、给场所,让学生亮牌子、赛技能,实现人尽其才,各显神通。
我校有两家校属企业,其中滨州锻压机械厂生产的车载钻机系列产品,远销亚非拉62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商务部指定为“中国援助非洲计划”特邀供应商,成为技工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融入“一带一路”的靓丽风景线。
通过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我们全面深化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全面完成师德和技能提升、技能大赛突破、内联外引创新等八大方面的任务,将学校建设成了名校、强校。去年以来,学校荣膺山东全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中职示范性学校建设项目、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十强、省级文明单位、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春蚕红烛园丁情,沥血呕心桃李荣;血汗染成千顷绿,丹心育出万代红。看着学校快速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我也满心欢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再有几年我即将退休,作为组织事业的一个老兵、教育热土的热心园丁,我愿意将自己无悔年华投入到这份伟大事业之中,为滨州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为“富强滨州·只争朝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