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抢抓“双循环”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作者: 王书坚
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经济基础厚实、产业体系完备、内需市场广阔、开放优势突出,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山东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图为在山东省邹平市韩店镇,山东裕航特种合金装备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新华社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 王书坚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宏大的战略思维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阶段、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作出的,事关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并不断冲击原有国际循环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间综合实力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基于传统均衡的旧发展格局难以维持。而中国作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大国,拥有日益显现的经济制度优势、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应当说,“双循环”战略不是简单地针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受外部冲击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强国方略,是筹划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
    就山东而言,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迫切之举。一方面,疫情冲击叠加中美大国博弈,山东省经济特别是产业链的一些突出短板加速暴露。比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柱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等,这些短板需要在融入“双循环”战略的过程中加快补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经济基础厚实、产业体系完备、内需市场广阔、开放优势突出,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
    总体考虑,必须抢抓“双循环”战略实施蕴藏的巨大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循环堵点断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工作指导上,加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推动增长动力向更多依靠内需转变。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快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服务供给质量,在供需有效对接上集中发力,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消费拉动主导、供需有效对接的内需体系。二是推动产业体系向自主可控转变。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打通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链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断点,突破“卡脖子”技术装备,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重点领域产业能够做到关键零部件、设备和核心技术自给自足,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推动要素配置向效率兼顾安全转变。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保障作用,进一步破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各类要素资源高效协同调配,用5年左右时间,搭建一批高能级的要素对接平台和高等级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国内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微循环,建立起能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与使用体系。四是推动贸易功能向集聚全球要素转变。依靠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在更高水平上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出口与进口并重、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行的国际循环新格局,初步形成对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虹吸势能。
    在具体推进中,在四个方面集中突破。第一,健全完善内需体系,在增强内循环驱动力上集中突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狠抓“六稳”“六保”落地,稳住经济“压舱石”。一方面,积极培育消费市场。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细分行业、分类支持的原则,围绕家电、新能源汽车、旅游、餐饮等消费行业,细化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实现一行业一对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拿出优质资源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医养、家政、信息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减免税费、降低电价、贷款贴息等政策手段,吸引平台型企业跟进,培育壮大疫情催生的新兴消费市场。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