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钊 卢丹彤
广东佛山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曾经:从高空俯视大地,散落在各村庄的村级工业园,如同一块块“牛皮癣”嵌入城市周围。
现在:如火如荼的村改大军走村串户,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勇气和气势,向落后的村级工业园宣战。
佛山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是佛山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所涉及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所做出的一大创举。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目的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宝贵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显得尤其珍贵。
为了探寻佛山经验,近日,笔者走进了广东佛山,走进了这个全球制造业大市。
村改:村级工业园与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
村级工业园占据了佛山大量的土地空间,但贡献微弱,对其改造提升,不仅是佛山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更是佛山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一方面,佛山历经多年发展,土地开发强度高达39%,禅城、南海、顺德3个区均超过50%,产业发展空间受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佛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佛山共有1025个村级工业园,占地207平方公里,挤占了大量的发展空间,且普遍存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顺德:让企业感受到村改“温度”
佛山顺德区高速发展的背后,是382个危旧厂房林立、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村级工业园。这些园区占工业用地近70%,仅贡献27%的工业产值、4.3%的税收。而高质量发展,需要引入一些高附加值产业,宝贵的土地资源被落后产能所占用,如何办?
创新的基因已经深入顺德人的骨髓。他们探索出了村改“九大模式”:政府挂账收储、政府直接征收、政府生态修复、企业长租自管、政府统租统管、企业自主改造、一二级联动开发、国有和集体混合开发、“改造权+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等。
这九大模式,每一个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慢慢探索出来的。
对村民,干部们讲好村改故事,算好经济账,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受惠得益;对村集体,坚持因地制宜推动改造,协商改造方案时充分体现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对业主,始终顶住各方压力,严格按照标准测量和制定补偿方案;对搬迁企业,出台扶持政策和提供服务,让企业感受到村改“温度”。
村改之路,着实不容易。要突破的东西太多太多。难得的是,两年多来,顺德村改在不断创新突破中实现了零投诉、零上访、零事故。
据了解,顺德区计划至2022年底,整合形成20个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建设30个现代主题产业园。
其实早在2018年,顺德区就被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
时至今日,从村改看成效,这实验区确实出了经验、有了创新。
南海:处理好“四对关系”吹响“集结号”
佛山南海区的创新由来已久。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南海曾以“六个轮子一起转”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南海模式”,成为国内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跻身广东“四小虎”。如今,南海提出要“重振虎威”,可谓恰逢其时。2019年7月31日,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融合也好,创新也罢,没有土地空间是万万不行的。
务实的南海人确定了“用3年左右时间,让全区612个村级工业园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展现南海城乡环境全新面貌,在新一轮区域竞合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总目标,吹响了全面启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攻坚战的“集结号”。
他们正确把握“以拆开路”与“破立并举”、“试点先行”与“连片改造”、“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四对关系,全力推动村级工业园“大策划、大拆除、大建设、大投入”,推动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共融,为实验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支撑。
南海村改的特点是,着力推动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重点亮点项目标杆。
丹灶镇大金片区是佛山市成功推动村改工作的典型。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被规划成为工业园,引入6家陶瓷厂。周边区域随之搬来许多企业,这些企业能耗高、产值低、生产结构单一,引发了周边村民的大量投诉。2008年,乘着全市节能减排的东风,丹灶镇关停了陶瓷厂。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前期工作启动。但是,到底怎么改、怎么建,还是面临着诸多难题。2013年,丹灶镇引入了社会投资方——有着载体建设、运营丰富经验的联东U谷。社会资本负责土地整理、建设、招商、运营,政府从事规划、审批、监督等管理服务,改造进度大大加快。签约3个月内,联东U谷项目即破土动工。建设6个月,一期a区17栋厂房全部封顶。如今,联东一期、二期项目25万平方米全部封顶,引入企业60多家。以联东U谷为主要产业载体,丹灶镇加强对安全产业的招商。2018年,以丹灶为核心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经国家工信部、应急管理部联合授牌,成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承担起为全国探路的重任。
闯过一段荆棘路,改出一片新天地。据了解,南海区今年办理村改城市更新项目单元计划审批33宗,同比增加267%,办理村改集转国19宗,同比增加280%。村级工业园“工改工”项目参照区重点招商项目,提前出具规划条件,通过实行模拟审批、容缺受理、提前介入等绿色通道加快审批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日趋常态化。
良好的营商环境,才可以招来商、引来资。而良好营商环境中,如果没有土地,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粤港澳大湾区宝贵土地资源的挖掘中,佛山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佛山的探索堪称典范。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佛山趟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