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未来,就在江北新区

作者: 王晓涛
图为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南京江北新区展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王晓涛

    “增强‘一核两翼’承载力,发挥芯片制造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充分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迈上千亿台阶,到2025年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一流城市的行列。”日前在南京举行的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在介绍南京将如何“擦亮芯片之城品牌,全力培育新的千亿级产业”时这样表述。而她所说的“一核两翼”中的“一核”,就是南京江北新区含浦口区。
    据了解,南京江北新区是2015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13个,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2015~2020年,江北新区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435亿元跃升至3100亿元,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南京市5个百分点以上。江北新区的人口5年净增1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由5年前的273家跃升至1147家,综合实力跃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6位。
    江北新区发展的产业主要是“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展览现场注意到,今年南京江北新区的展位位置与上届相比没有变化,但展区的“最近的未来”五个字格外醒目。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热情地邀请与会嘉宾见证参与“最近的未来”。
    陈潺嵋介绍,江北新区以芯片设计为核心,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5年来,集聚相关产业领域506家企业,去年产值规模突破500亿元。今年一季度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高达56%。
    那么,江北新区是如何思考发展这一产业的呢?陈潺嵋表示,首先,在产业规划上,江北新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发展特点做了三个层面的产业规划。一是以江北新区的产业技术研创园为核心,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主要是芯片设计及综合应用的示范基地,目标是打造全球智能设计高地,目前芯片设计的相关企业都集聚在江北新区的研创园。二是以江北新区的智能制造园为主体,围绕集成电路的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生产,以制造业为核心作为江北新区的产业承载基地。三是江北新区新材料园,主要围绕集成电路的特气、危废,包括部分材料生产落地、集聚。
    “从芯片的设计到测试封装、再到制造及材料,江北新区的空间承载能力完全具备,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有这么完整的承载功能,还是为数不多的。”她以自信的口吻说。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强调,江北新区这几年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探索实践创产融合之路,创新的基因不断传承,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这几年我们全力构建了四轮创新生态:主体融通、要素融汇、文化融洽和全球融合。”其中,在要素融汇方面,江北新区在更大范围里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围绕集成电路发展,在金融资本方面,江北新区成立了多支多类型基金,目前江北新区参与了20余支,认缴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大关,高翎资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等国内头部基金全部集聚在江北新区,比如EDA领域的芯华章成立仅仅14个月,5轮融资就已经超过12亿元。
    针对集成电路技术密集的需要,江北新区打造了EDA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人工智能芯片开发及服务平台、光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高端创产融合平台。就在前不久,江北新区出台了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办法,共享仪器设备超万台。“企业在江北新区如果要使用高端的仪器设备,只需要一张申请表就可以,而且在手机上就可以申请。对创新创业企业来说,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前期投入,加快立足集成电路产业蓝海。”罗群认为江北新区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在他的眼中,江北新区是一个充满魅力、活力、潜力的创新之城。
    展望“十四五”,到2025年,江北新区要集聚集成电路关联企业超1000家,产业收入超3000亿元,吸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超3万人,打造全球知名的“中国芯片之城”。在陈潺嵋看来,对于许多人而言,江北新区就是“最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