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山东泰安: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如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出铿锵步伐

作者: 曲倩倩 苏文斌 尹明波
古城新颜——祥瑞泰安
曲倩倩  苏文斌  本报记者 | 尹明波

    2018年以来,山东泰安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总体部署,以“挑山工”精神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三个坚决”落实、产业集群培育、重点项目建设等重大任务落实落细,荣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新旧动能转换进步奖,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全面实现。
    据泰安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兆兵介绍,近五年来泰安市主要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334.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996.7亿元、年均增长5.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2017年的11.8:40.7:47.5调整优化为2021年的10.9:38.9:50.2,2021年“四新”经济占GDP比重达到29.9%、比2017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十强”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2.6%;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21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22家、是2017年的3.8倍。

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任务,泰安市建立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意见、规划等纲领文件,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专班工作规则等配套文件,统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
    突出规划引领。建立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统领,“十强”产业专项规划为支撑,县市区(功能区)规划为延伸,年度工作要点、五年突破方案、“十强”产业行动计划配套衔接的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规划体系,对重大工程、重要事项、重点任务实行每季督导、调度、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强化专班推进。组建完善“十强”产业专班和制度环境、人才智力、基础设施、绿色发展4个要素保障专班,全面实行市级领导包保和专班领衔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实行职责任务清单化管理,形成了专班、智库、联盟、协会、基金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三个坚决”有效落实

    泰安市综合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淘汰落后动能,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聚焦钢铁、煤电、水泥、煤炭4个重点行业22项重点任务,不折不扣强力落实。钢铁、煤电方面,全面完成退出任务,煤矿、水泥方面也按照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619个,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到41家,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个。工业技改、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服务业2021年实现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87.2%、35%、9.8%。
    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新能源、建材新材料、高新区高端装备、肥城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医养健康产业2021年实现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17.9%、62.6%、14.6%。泰安市聚力打造抽水蓄能、空气储能、盐穴储气等多元补互的储能体系,千万千瓦级新型储能基地渐趋成型,日前开工的年发电量4.62亿千瓦时的泰安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工程将实现单机功率全球第一、转换效率全球第一、储能规模全球第一。

产业集群加快培育

    通过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泰安初步构建了产业、企业、项目梯次推进发展格局。
    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着力培育壮大输变电及电线电缆、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色金属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出版印刷、数字经济等13条重点产业链,加大造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打造工业发展新高地。
    打造重点产业集群。目前,泰安有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精品旅游、新闻出版文化创意、高新区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8个产业入选山东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库,岩盐医养健康、锂电新材料、玻璃纤维新材料等6个特色产业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领军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共有泰山玻纤、泰开集团、石横特钢、瑞福锂业等10家领军企业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实施“双50强”企业培育工程,集中优质资源、优质要素、优质服务向骨干企业倾斜,2018年以来全市“瞪羚”企业和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新增63家、16家、314家。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是高质量绘制13条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和产业链图谱,2018年以来共谋划招引项目248个,总投资3297亿元。二是落实“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2018年以来共实施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其它项目309个,市级重点项目739个,总投资9731亿元。三是深入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针对重点项目“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帮扶方案,着力完善机制保障项目。
    绿色经济突飞猛进。一方面,大力开展工业领域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工厂数量居全省前列,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总量比例超过50%,“十三五”时期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2%。另一方面,生态区域治理成效显著,总结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泰山模式”,泰山石保护、污染防治、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

支撑保障坚定有力

    立足改革创新,泰安市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体系,注重统筹谋划、勇于探索,为确保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提供坚定有力的支撑保障。
    实施改革攻坚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定103项重点改革任务,实现改革与发展融合、高效联动,成立全省首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并被列入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事件。在全省首创重大投资项目“绿卡”制度,市场准入“证照通办”经验在全省推广,“泰好办”入选全国政务服务十大品牌,荣获全国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奖、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创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创新载体建设,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连续8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第二家“科创中国”创新基地。泰安已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76个,成功争创全省首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泰开电力电子、力博重工等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抓好营商环境“头号工程”,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让部门围着项目转、要素跟着“绿卡”走,为重大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18年至2021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76家、合同外资66.7亿美元,外贸累计进出口836亿元、年均增幅17.2%。2018年以来累计组织2000余家次企业参加各类展会500余个,与193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2018年以来,泰安有8个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6.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累计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482.4公里,2785个行政村实现道路“三通”。京杭运河泰安段正式通航,全市3处通用机场建设纳入山东省“十四五”交通运输专项规划。
“在巩固‘五年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我们将以更高水平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模式中展现泰安担当、作出泰安贡献,打造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安经验做法。”徐兆兵表示,泰安市将聚焦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坚持把“十强”产业作为促投资、上项目的主战场,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本稿图片刘国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