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长 王文进 本报记者 | 尹明波
山东泰安把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强化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有解思维,打出“321”链式发展组合拳:“3”即探索建立组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三个“1+N”推进体系,“2”即坚持“双招双引”和企业培植双轮驱动,“1”即抓实产业生态打造。全市聚力攻坚,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居全省第五位。
强化党的领导,构建链式组织新体制。泰安市委成立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推进委员会统筹领导工业经济发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同时设立13个产业链,形成“1+N”链式组织体系。
——链长挂帅出征。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全市总链长,13个产业链链长、副链长分别由四大班子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二级巡视员担任,既挂帅又出征,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专班火线攻坚。在全市范围内比选160余名干部全脱产办公,建实建强工业推进机构。
——党建凝心聚力。成立市工业推进委党委,下设市工业推进办、产业链专班党支部,强化支部核心引领作用。
选准产业赛道,锻造链式布局新优势。泰安市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编制了1个总体发展规划和13个产业链行动计划、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形成“1+N”规划体系,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布局。
——立足优势冲刺跑。确定“441X”产业赛道,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高端化工4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纺织服装4大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1+X”未来产业做大做强。
——科技支撑加速跑。全力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加大对“双50强”企业扶持力度,确保到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20家左右。
——融合智囊并肩跑。聘请咨询机构全程参与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做好企业培植、生态优化等工作,着力打造政府和智囊机构合作的样板。
精准靶向用力,搭建链式政策新体系。立足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泰安市制定了“一揽子”普惠政策包和若干靶向政策的“1+N”政策新体系,着力保障工作落实。
——力求政策免申即享。系统梳理现行政策形成动态化现有“政策包”,建设“政企直通车”线上服务平台,精准推送企业。
——靶向支持特色产业。对覆盖范围广、投资规模大、引领作用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园区、企业、平台建设,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创新配置要素资源。建立“市级统筹、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市县联动”要素保障机制,优先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土地超市平台,指导企业精准选址、快速落地。开展人才赋能行动,汇聚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人才动能。
坚持双轮驱动,打造链式增长新引擎。泰安市坚持技改扩规优存量、招大引强扩增量并举,坚持企业培植和双招双引“双轮驱动”,全力建链延链强链补链。
——实施清单作业。聚焦项目建设,制定策划招商项目、新建续建项目、上市企业培育和重点经济指标月度表等“八张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强化比拼问效。建立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建设“五大比拼、两大问效”推进机制,打造竞相发展、事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突出金融助力。制定印发《关于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成功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奖励,靶向引导金融资源。
——激发商会活力。充分发挥行业联盟协调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以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双50强”企业为主体,筹建“1+13”制造业联盟体系,助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
创优营商环境,深耕链式发展新生态。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泰安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深入推进“我为企业办实事”等活动,实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
——推动审批大提速。制定实施“绿卡”制度,全方位深层次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和一流的营商环境。
——推动能力大提升。深入开展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双赋能”行动,成立泰山数字经济工匠学院,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打造产业链发展加速器。
——推动产业大配套。大力发展工业物流,培育引进各类服务平台机构,全力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生态。
泰安市还将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考核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对县市区、功能区和产业链实行差异化考核,对市直部门(单位)实行“清单式”考核,发动考核大比武,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凝心聚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