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发展“泰山样板”

山东泰安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助力绿色发展

作者: 王子珍 黄玲玉 高 杨
泰安大汶河绿意盎然。泰安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王子珍  黄玲玉  本报记者 | 高 杨

    山东泰安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于2017年12月入选国家第二批试点,并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入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程启动以来,泰安市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依托“两山一河”生态优势,突出泰山历史文化元素,严控“山体线”“水岸线”“天际线”,大力开展修山、治污、增绿、整地、扩湿行动,努力为全国提供经验样板。2020年7月,泰安经验做法入选山东省委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攻坚教学案例”;2021年12月,该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泰山样板”》成功入围“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创新工程实践。泰安市以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破解资金筹集难题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创新组织保障、规划引领、资金筹措机制,构建起了“1+5+3+2”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体系,成立城区和农村两个项目指挥部,实行“挂图作战”“标旗推进”,致力于打造全市生态管控和生态建设体系,累计完成总投资近160亿元。
    探索修复机制。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修山截污、净水复绿,全方位、一体化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城内修山截污,解决源头污染问题;建立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旅游景区生活污水;建成“泰山古树健康监测系统”,动态保护古树名木1.8万株;开展造林绿化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2万亩;推动城域净水复绿等。该市坚持“全流域”一起抓,对大汶河流域河道全面进行截污清淤,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配套人工湿地;对东平湖区开展整治净化,建设生态隔离带,全方位保护,实现水清、岸绿的拟自然生态系统。
    展现生态成效。经过三年多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泰安、实现永续发展逐步成为全市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首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9295.8公顷,生态修复矿山1584.5公顷,土地整治26968.4公顷,新增耕地4558.5公顷,新增湿地712.76公顷。其次,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全市2万余群众解除地质灾害威胁,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城市和试点区4000多万群众的饮水安全,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提供生态保障。此外,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2021年泰山进山人数278.6万人,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0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0多亿元。
    不止于此,泰安市还努力唱响“黄河大合唱”东平乐章。东平湖是山东省内第二大淡水湖、黄河下游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近年来泰安聚焦东平湖做足水文章,系统整治湖域生态,链条构建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绿色发展“泰安样板”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