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导向 共话长江保护

——来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共抓长江大保护现场会的报道

作者: 吕书雅
近年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忠县积极推动长江江心岛及湿地保护修复,分类分段治理江岸及消落带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图为位于忠县的长江江心岛皇华岛一带景象。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吕书雅

    雨后的宜昌云雾氤氲,宛如泼墨山水画。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共抓长江大保护现场会在湖北宜昌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主持会议并讲话。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相关部门、沿江省市、企业等代表齐聚于此,考察调研拓思路、分享经验取真经、直面问题话未来。
    本报记者从现场会获悉,2023年上半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27.5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6.8%。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次有深度、有意义的实地调研

    大公桥调蓄池、灯塔广场、兴发集团……2组线路、10多个调研点位,参会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议。
    湖北宜昌是长江中游的起点,也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5年前,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化工企业成群排布,一度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指导下,宜昌在长江沿岸率先启动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一条草木葱茏的宽阔绿色景观带跃然眼前。不看老照片,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排临江厂房。
    拆除沿江装置32套,资产价值高达13.58亿元;投资1.2亿元,对集团腾出岸线900米全部进行绿化;投资1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投入近60亿元,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兴发集团负责人介绍,作为精细磷化工头部企业,近几年,兴发集团坚决推动“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生产岸线变生态岸线,兴发集团只是一个缩影。目前宜昌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取得明显成效,相关经验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
    来宜昌,无人不晓滨江公园。但有些人可能不知,在公园里还有一个地下“水库”,它是新建的大公桥CSO调蓄池。记者了解到,这个池子不简单,下雨时它能敞开“肚皮”快速收集过载的雨污合流水,再适时错峰排出。调蓄池的规模是2.1万立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游泳池的调蓄容积。
    大公桥调蓄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系统是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攻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面改善宜昌市主城区水环境质量,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大幅削减雨季溢流污染。
    宜昌的实践证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是行得通、走得好的。在这里,“绿色”已经融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来到灯塔广场,调研组被数千个矿泉水瓶搭建的艺术“水塔”吸引目光、驻足停留。广场内由长江漂浮物、化工废料等加工制作的“座椅”“秋千”等艺术展品,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市民游客“打卡”拍照。记者了解到,灯塔广场由猇亭磨盘溪老旧码头改造而来,以前散装煤炭在此堆积如山,废弃的码头如今已蝶变为兼具雷达站功能的亲水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全球载电量最大、充电技术属世界首创的纯电动游轮在宜昌首航,真正实现“零噪音、零污染、零排放”。该船动力来源是15个独立电池组,总电池容量约7500千瓦时,搭载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能以16公里的时速连续航行约100公里,仅6个小时即可将电池充满。充电设备的供能来自于水电,奔流不息的江水给“长江三峡1”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破解化工围江、非法码头治理、推进岸线复绿……如今的宜昌,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一次互学互鉴、扩宽思路的经验交流

    现场会上,会场座无虚席。湖北省副省长陈平、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先后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通报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关工作情况。浙江省、湖北省、重庆市等地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作典型经验交流。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上游山清水秀,才能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建池在现场会上表示,重庆市系统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等“九治”工程,首创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全面推广,积极推进“数字生态环保大脑”建设,实现了全市120条河流水环境状况智能监控。
    湖北立足荆楚必先治水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从流域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综合施策。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正斌介绍,湖北划定“沿江一公里”红线,“一企一策”“关改搬转”460家沿江化工企业,加快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推进铁水公空“硬联通”,推动“九省通衢”向“新时代九州通衢”加速跨越。
    “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宜昌市市长马泽江围绕管网攻坚和相关价格机制改革分享了“宜昌经验”。他表示,宜昌创新建立污水管网“使用者付费、按效付费”机制,推动污水设施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市场化手段系统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处长三角南翼的浙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之大者’,当前,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升至97.6%,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海涛说,浙江始终坚持问题整改与污染防治并重、生态修复与绿色示范并进,创新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初步构建起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体系。
    其他沿江省市推进长江经济带工作的亮点特色也在现场会一一呈现——上海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江苏关停退出化工企业超4900余家,安徽在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方面形成了“芜湖经验”和“六安模式”,江西建立了退补渔民基本养老和转产就业指导意见等46项创新措施,湖南通过开展洞庭湖总磷污染治理使其总磷平均浓度逐步下降,四川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贵州推动以白酒、小水电整治为重点的赤水河流域污染防治,云南保护治理工作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转变……
    “及时、必要、关键”是参会代表对此次现场会的评价。
    沿江省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和做法,参会代表深入交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水管网攻坚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互学互鉴。
    现场的参会代表感叹:“这次的现场会‘干货’很足,既有‘料’又有效,‘务实范儿’满满,我们的收获也满满!”

一次直面问题、重整行装的再出发

    这次现场会既是拓宽思路的交流会,也是转化落实的工作推进会,更是一次重整行装的动员会。
    会议探讨了一些当前长江经济带推进工作中面临的个性问题,以及现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仍有一些地方的长江大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污染存量问题治理难度较大,生态系统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多重制约等。
    “很多产业不能‘一关了之’,要在改造升级上多下功夫”“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要树立系统思维”……现场会上,与会代表如获至宝,时而凝神深思,时而频频点头。从他们满满的记录可以看出,这场会走“实”又走“心”。
    会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重点攻坚,加强协同治理,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稳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落实长江保护法要求,强化协调联动,压实工作责任,加强要素保障,努力营造共抓长江大保护良好氛围。四是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成熟经验做法,加强工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本次现场会聚焦污水管网攻坚,总结交流宜昌等城市改革探索经验,必将有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改革,也将为三峡集团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气氛热烈的现场会结束后,与会人员依然觉得意犹未尽。一位参会代表谈道:“这次直面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再检视,让我们深受启发、精神振奋,目标更清、干劲更足。”
    船到中流浪更急,深水行舟不松篙。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国家各相关部门、沿江11省市及有关企业、金融机构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记者注意到,“我们”一词是在此次采访中听到多次的词,也是各代表在现场会反复提及的词。
    “我们”,意味着协同作战、联动而行。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每个人虽只有涓涓之流,却有成江河之势。相信在更多“我们”的努力下,涓滴之力将汇成江河,奔腾入海不舍昼夜,推动滚滚长江奔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