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有三“新”

作者: 曹 婧
曹  婧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新,体现在以数字革命和绿色转型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总会带来产业变革,进而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科技革命中涌现出的一系列数字技术和高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为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充分可能。因此,数字革命为新质生产力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产业变革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这一论述的提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转向绿色科技、低碳环保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之新,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从生产力的要素结构来看,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提质增效,同时科技、管理、信息和数据等非实体性要素,尤其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一是新型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只有掌握数字化的劳动技能和专业化的创新能力,才能驱动高新科技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二是新劳动资料。新劳动资料的核心内涵是劳动工具的数智化转型,它极大地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即劳动组织形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延展、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生产协作方式呈现平台化、共享化、远程化的新特点,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迈进。此外,海量丰富的数据资源、超大规模的数据市场有助于推动劳动资料的升级和扩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对象具有可加工、易储存、智能化、协同性等特征,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型劳动对象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生产领域的变革和升级,为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新,表现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体现在技术先进、制度先进、产业先进、人才先进四个方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