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静
近年来,我国对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重振传统医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尽管新建了不少中医院,很多医院也开设了中医科室,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社区医院、药房,甚至是网上很方便地买到大多数中草药,可是,普通民众关于中医药的认识仍然有所偏颇:“中医更适合养生,有了病还得去找西医”“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治不了急症”“中药就得长期吃,只吃几副管不了用”等说法较为普遍。
中药材属于特殊类型的农产品,对种植养殖时间、地域、土壤、气候以及采摘收获时间都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由此可见,产地不同的同名中药,其药效可以有很大差别。例如,同为牛膝,产自河南省焦作地区的怀牛膝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等功效,而主要产于云贵川等地的川牛膝则偏重于活血通经、祛风除湿。不难想象,如果把某种中药的种子引入到气候、水土环境大相径庭的地区去种植,即便种出长得一样的药材,药效恐怕也是要打折扣的。更不要说,人工种植养殖过程中,各种肥料、生长素、催熟剂的使用极有可能破坏中药材原有的特性,令其很大程度上降低药效。
古代的中医大多是亲自采药,亲尝百草。他们对中药材的采摘时间和药性了如指掌。有很多的中草药在采摘时间上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茵陈,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春季,在茵陈幼苗高6厘米~10厘米时采收,药用价值最高,可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而过了这个时间,4月及以后,茵陈就逐渐长成蒿草,药用价值大幅下降,与“草”无异了。
再比如金银花,其药用部位是花蕾,可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摘。如果错过这个时间,花蕾开放变成花朵,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在中药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都对中药材的种植养殖流程各环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再说说属于二产领域的加工炮制。一些中药的加工炮制对于药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甘草偏重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而蜜炙甘草以补脾和胃为长;升麻黄发汗散寒作用较强,而蜜麻黄作用缓和,更重于宣肺平喘;生半夏有毒,多外用,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而法半夏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燥湿化痰作用增强……
中药材不似食品,可以发明出各种创新吃法,各有各的风味,可以满足食客不同的要求。中药材的用法是千年来实践所得,稍有不慎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关乎人命。除了一些常见的药食同源类的中药材外,大众对大多数中药材知之甚少,这就给不良种植养殖者和黑心商贩以可乘之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牟取高额利润。可喜的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从农产品种植养殖到加工提取,乃至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政策的落地能更快一些,执行能更严一些,彻底扭转乱象,还中药行业应有的清正风气,让传统医学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