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航宇
从不久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部署,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更多利好。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营”一词出现多次,进一步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信号。其中,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持续关注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政府今年将全力推进多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抓环境、减负担、优服务”三大举措,特别是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关注的融资问题,“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持续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下一步将下大气力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从“一增一减”两个方面推动协调机制发挥更大效能。
“‘一增’是增加信贷投放,使机制扩大到更多民营企业,努力做到应贷尽贷、应续尽续。‘一减’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努力使企业得到更多实惠。”李云泽说。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困境,长期制约其发展。尽管银行是其主要融资来源,但民营中小企业往往并非银行优先选择的贷款对象。尤其在当前,这些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支持来恢复生产、扩大投资。有专家表示,通过“一增一减”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体现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精准施策的思路。
有观点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不足等特征决定了其容易与金融机构产生信息误差,这也是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因素,需要强化民企与金融机构间信息的有效流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认为,解决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创新金融模式,优化数据要素流通。韩民春提出,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手段,但需要突破技术与制度层面的障碍。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应用新技术,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协调的金融生态系统。
“最近召开的会议,主题都非常聚焦,旨在解决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比如应收账款回收难、融资难、融资贵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教授万喆表示,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深入的调研,相信未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将具有很强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占比超过85%。这种创新势能的释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晓兰说,只有不断强化政策落地落实,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才能激发出广大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再立新功。
近几年,民营经济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金融业的支持也正在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81.4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多位民营企业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直接回应了民营企业在投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难点痛点堵点,一系列政策举措显著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家创新创造的干劲和活力。
“这能够减轻民营企业的融资负担,为民营企业获取资金提供更多渠道和机会,也为科技创新及企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龄医院管理集团财务部长田伟回忆,去年台风“潭美”重创后,海南一龄迅速获得了海南省融担基金“复工复产担保贷”的担保,海南农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为海南一龄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财金联动下,海南一龄得以在今年1月8日完成全部重建工作并实现了焕新升级。
田伟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和补贴政策出台,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