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生态建设久久为功,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图为衢州市开化县钱塘江源头河——马金溪及沿岸村庄。当地最大限度地保留流域滩地滩林,将“固堤+绿岸+慢道”结合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大力发展。新华社
本报记者 | 白雪
浙江省是全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04年便开始探索实践生态补偿机制。为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近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创新特色化绿色金融、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等措施健全市场化多元化补偿体系。其中,受访专家认为创新特色化绿色金融是助推浙江省生态保护补偿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引入绿色金融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浙江省绿色金融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值得关注和借鉴。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对生态系统进行经济上的补偿,从而鼓励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保护补偿作为新型的生态经济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领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可以为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浙江湖州,安吉农商银行基于国家认可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依托竹林碳汇交易平台,搭建竹林碳汇“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全链条绿色金融精准支持体系,创新推出竹林碳汇系列信贷产品,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金融动力。据湖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竹林经营碳汇提升项目贷已完成授信105亿元,18万亩抛荒的毛竹林从碳源变成碳汇,竹林植物物种已达到70余个。” 这里是浙江探索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模式的一个缩影。得益于绿色金融助推生态保护补偿的实施,近年来,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水环境质量方面,省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由2002年的66.4%提高到2022年的97.6%,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环境空气质量方面,2022年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比2002年分别下降近70%和40%,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2,同比改善2.1%,保持长三角第一。2022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为86.02,实现连续11年上升;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高位稳定。 业内专家认为,浙江省绿色金融在生态补偿方面的一个亮点是推进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通过引入绿色金融机制,浙江省创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金融产品,如生态保护贷款、生态保护保险等。”上述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这些金融产品不仅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金融支持。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个亮点是推进了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建设。上述专家认为,浙江省在生态修复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通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机制,形成了一种生态补偿机制,从而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市场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定量评估和监测,将生态系统服务量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绿色金融可以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绿色金融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绿色金融可以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生态保护补偿的实施。通过引入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为生态保护项目筹集资金,提高生态保护补偿的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 “绿色金融可以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友好的产业和项目,推动生态保护补偿的实施。”袁帅表示,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产品和机构,引导资金流向生态保护领域,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补偿,推动生态保护的积极发展。 此外,“绿色金融还可以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降低生态保护补偿项目的风险。”袁帅告诉本报记者,“通过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工具,可以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风险评估、风险分担等服务,减少生态保护补偿项目的风险,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和参与度。”
绿色金融和生态保护补偿应该加强合作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服务和鼓励参与等方式,绿色金融能够助推生态保护补偿的实施,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保护补偿也可以为绿色金融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推动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 因此,“绿色金融和生态保护补偿应该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生态圈,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表示。 对此,《实施意见》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特色化绿色金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基于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项目储备库,探索“GEP贷”、碳汇质押贷款、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等个性化绿色信贷产品。探索生态产业链融资模式。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湖州市、衢州市在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过程中探索创新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 谈及绿色金融如何助推生态保护补偿,IPG(环亚投资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本报记者:“一是创新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机构可研发符合生态保护补偿项目需求的金融产品,包括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生态保护;二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生态保护补偿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并加强对项目运行的监测与评估;三是打通资金链条,借助绿色金融平台,实现生态保护补偿项目中相关各方的连接,促进资金流通,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柏文喜看来,通过以上措施,绿色金融可为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