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 缪晓琴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如何用协同发展的“改革卷”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题”? 近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占全国比重已超1/3,体现了区域经济的韧性活力和“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责任担当。 从合作成果看,长三角三省一市合力推进18项长三角重点合作事项,加快实施10项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专项行动。 从经济增量看,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的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1/3。 从发展质量看,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南京集群排在第九位,首次跻身“十强”。 创新一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厚植于三省一市城市气质之中。从安徽合肥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上海浦东的张江科学城,一条条“两心同创”的大动脉被长江相连相接……长三角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攻坚“硬科技”,共建“智造极”。 大型科学仪器实现资源共享,科技服务获得创新券金额支持……如今,全国每生产的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其背后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为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 政务“联手”如火如荼,民生“连心”亦富有温度。三省一市不仅已有累计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今年还创新推出了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让“跨省办”变成“社区办”。 一体化的施工图次第展开,高质量的实景画不断呈现。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过7600公里……超级城市群越来越像一座城,吸引华为研发中心落成投用,助力西岑科创中心、水乡客厅、沪苏嘉城际铁路等加速布局。 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实施,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800亿美元;30多项协同推出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具体举措,推动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全国首个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标准,实现了江、浙、沪、皖食品信息追溯共享,将四个独立分散的信息“点”结成一张守护民生的安全“网”。 携手推进创造的高质量发展“优质养分”,有源源不竭的金融“活水”。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长三角城市间能源互济互助能力持续提升,一体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启动,开启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新篇章;沪苏天然气联络线、沪浙天然气联络线二期建成投产,提升省间天然气输配能力超过30亿立方米/年。 下一步,长三角三省一市将继续磨炼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大手笔”,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