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09-06-09 第A04版:环球经济
|
大 | |
中 | |
小 |
|
|
欧央行接过“量化宽松”接力棒 |
|
|
| 作者:方 方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05 |
|
|
|
|
|
|
方 方
上周,欧洲、英国两大央行宣布维持当前利率分别在1%和0.5%历史低点不变。英国央行宣布将继续推进其1250亿英镑资产购买计划,以应对经济衰退。在官方声明中,英国央行表示:“货币政策委员会预计已宣布的计划还需要两个月完成,将持续对该计划的规模进行审视。”欧洲央行同时还宣布,从今年7月份开始将购买600亿欧元,在欧元区发行的资产担保债券,这意味着继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后,欧洲央行接过“量化宽松”接力棒,也开始实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这一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在过去几个月来,为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成为全球投资品价格异动的背后推手。在过去两个月里,曾在低点挣扎的原油、黄金、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上演了快速向上攀升的行情。对市场的直接“注水”,为美元贬值以及将来的通胀也埋下了伏笔。 美国以印钞发债为主的数量型宽松货币措施无疑是令美元面临贬值压力的直接原因,并且带动全球也放松货币政策,从而推动流动性泛滥。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在本次危机中经济增速的降幅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大幅降息导致与新兴市场的利差拉大,使得全球流动性向新兴市场倾斜,更加剧了美元的贬值。 由于货币及政策刺激效果开始显现,近期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数据也出现好转,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提升。澳大利亚今年一季度GDP增长0.4%,而市场预测将会下降0.2%;英国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3;美国4月份成屋签约销售指数环比上升6.7%至90.3,月度升幅创下近7年来的最大值;日本4月的工业产值较3月增长5.2%,超出市场预期;德国经过自然日及季节性因素调整之后的4月零售业销售收入环比增长了0.5%,而市场平均预期该数字将下滑0.1%。 除了经济企稳复苏之外,美元近期持续贬值也成为助推通胀预期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元指数由5月13日的82.83下跌至6月3日的79.50。受此影响,美元5年期国债收益率从5月13日的1.98%上升至6月3日的2.43%。 危机以来,美联储主导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遭受普遍质疑。自去年10月以来,欧洲央行已通过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从4.25%调降至目前的1%,尽管其降息步伐滞后于全球主要央行,但这已经是欧洲央行10年历史上的最快降息速度。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对国际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可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中央银行在经济复苏时不能及时回收巨额流动性,可能会再次埋下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隐患。 欧美对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始终存有分歧。英国央行名义上虽然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相当谨慎,主要购买了政府担保债券。分析人士认为,英国经济率先出现反弹与英镑下跌的汇率政策息息相关,而并非利率政策的效果。 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也罕见地对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提出批评,并称欧洲央行决定购买担保债券是“屈从于国际压力”。她督促各央行回归独立自主且务实的政策。此前,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曾就购买大约1250亿欧元债券(包括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展开过讨论,但最终同意购买600亿欧元的担保债券。但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明确表示,一旦经济走好,欧洲央行将立即停止数量宽松货币,收回流动性,而目前的通胀压力尚处于温和阶段。他还表示,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批评实质上是在维护着欧洲央行独立性。 欧洲、英国两大央行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体现了决策层对市场回暖的信心,随着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充裕,预计后期投资者风险偏好会继续增强,继续推动投资品价格和美元汇率的反向走势。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