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09-06-09
2009-06-09 第B02版:产业·能源 大 | 中 | 小 
高油价时代使人误认为某些替代产品和新能源投入规模生产的条件已成熟,具备了进入市场的竞争力。投入巨额资金仓促上马一些替代能源项目,会致使其在油价泡沫破裂而下跌后面临极其被动的局面。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

“疯狂油价”考验能源理性思维

作者:张 抗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547
     我国今年推动二期石油战略储备。 CFP供图
张 抗

    回顾油价变化史、研究影响油价变化的诸多因素,我们都难以看到低油价和高油价两个“历史时期”,我们看到的只是油价的周期性起伏。
    油价,这是一个敏感的热门话题,也是物价、经济形势讨论中的关键词之一。它不仅触动着石油行业业内人士的神经,也牵连着老百姓的钱袋子。
    油价的变化扑朔迷离,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近、中期油价的预测,也是歧见甚多,偏差很大。在经历过本世纪初的大起大伏之后,人们应当如何看待油价?怎样的油价才是真实的?

表观油价和不变美元油价

    人们一般所说的和媒体上热门报道的油价通常是指专门从事原油期货贸易的商品交易所报出的成交期货价。如无特指,在讨论中一般采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显然,不同地区、不同品质的原油价格是有所差别的。在研究中特称其为表观价格或某时的名义价格。此外,还必须注意到表观价格有瞬时价,日、月、年平均价的差异。如常为人津津乐道的这次油价起伏中的峰值每桶147.25美元为2008年7月11日盘中的一个瞬时价,而以月均价计7月133.20美元/桶,反而低于6月均价133.93美元/桶。从宏观或中长期变化研究上更有意义的是年均价,2007年WTI年均价为72.20美元/桶。
    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石油贸易是以美元进行结算的,美元与各国货币间的汇率不同直接影响着原油的标价。油价与美元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美元贬值、美元指数走低,油价自然就要升高,反之亦然。2001~2003年美元指数从110降到近100,油价年均值从25.93美元/桶升至31.07美元/桶;随着美元指数逐步下降到2006年12月的82,2006年年均油价升到66.02美元/桶;此后到2008年6月美元指数快速降到70左右,油价也在此期间疯长,6月达到月均值的峰值133.93美元/桶。
    为了剔除美元汇率变化的影响,就要以某一时间的美元值为准计算油价的变化,称之为不变美元油价或真实油价。表观油价和真实油价的数值上可有相当的差别,所依据为计价标准的时间与现今的间距越长,数值差也就越大。
    以1973年不变美元看油价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它与表观油价变化曲线差别很大。第一,除去美元汇率变化后油价曲线相对起伏不大,这与表观价格曲线给人的印象有明显差别。显然,撇开美元值的变化简单地讨论表观油价的高低是难以从本质上说明问题的。第二,从不变美元值看,2007年的高油价大致与1980年后(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相当。以1973年不变美元值计,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油价超过10美元/桶有5年,本世纪初油价高于上述值的时间不超过4年。如果前个时段没有人称什么“高油价时代”,那么后个时段也没有理由与此概念挂钩。

成本升高大势所趋

    石油工业属于对不可再生地下资源的采掘。在这类工业中,人们一般总是首先发现和开发那些最大最富最易开采因而成本最低的资源。随着生产的发展,勘探开发难度增大而成本会有所提高。由于石油天然气是流体,初期往往能自喷高产而后期需机械抽提并须伴之于大量的井下作业,其随生产的进行而成本提高的现象比其他固体资源更为明显。
    业内人士都明白,仅仅为了维持老油田的稳产就要付出越来越大的投入,这与一般车间化的工厂建成后无须大的投入即可维持简单再生产有重大不同。作为对全部生产过程总投入反映的油价也应体现这一点而允许其呈上升之势。科技的快速发展可在相当大程度上减弱这一升势,却难以改变其走向。
    以不变美元值计的油价中、长期变化形象地表明了这个现象。但不论是需求量的上升也好,开采难度的上升也好,其变化速度有快慢之分,却难以找到一个“划时代”的拐点。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石油价格上升尤其是个缓慢的渐变过程,也不会导致产生低油价时代、高油价时代那样的差别。
    在讨论什么样的油价才算合理、公平时,回顾一段历史上的几个协议是大有启发的。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石油公司与欧佩克间争夺石油定价权的斗争越演越烈,西方24家主要石油公司结成联合阵线与欧佩克开展谈判。1971年1月和4月西方公司分别在德黑兰与海湾国家、在的黎波里与地中海产油国达成协议。在满足产油国对提高处于过低状态的油价并获得较高利税收益的初步要求时,又就以后的定价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在价格调整中首先要考虑通胀因素,按当时的情况每年要提高2.5%;其次要考虑补偿不可再生储量的衰竭,为此每年再增价2.5%。1972年双方再次在日内瓦谈判并达成协议,认为定价中必须反映美元贬值的影响。为此,l972年6日油价上涨8.49%,1973年6月再提高11.9%。
    这些协议反映出定价权已由西方石油公司转移到欧佩克手中,同时这样的定价原则也是供需双方皆可接受的。按照以上诸协议,石油界在1973年中期就应接受11.65美元/桶的“合理价格”。但是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政治上的较量和激烈的对抗代替了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正常谈判协商。双方谁也难以完全掌握定价权。在石油期货交易出现并迅速发展后,石油价格就由市场上的诸多因素所决定了。
    如果按1973年的油价为基础,按照上述定价时必须考虑的原则,那么在34年后的2007年以1973年美元计的油价应为26.32美元/桶,按2007年美元值计则为144美元/桶。而实际上2007年年均价(WTI)为72.26美元/桶。这样看来即使以曾出现过的1998年6月均价133.93美元/桶计,似乎也并不应算作太高的价格。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为何有人提出了“产油国在市场名义价格下吃了亏”的问题。

“高油价时代”之惑

    至少从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期的时段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佩克与西方公司谈判商定的调整油价的三个必须考虑的要素依然在起作用。特别是在以美元为基本结算货币未能改变的情况下,其总体上贬值的趋势及其起伏可以对油价走势带来直接的影响。
    在本世纪初油价持续走高的几年里,“高油价时代”己经到来成为相当流行的说法,甚至在油价已经大幅度下泻的2008年下半年以来仍有人坚持说“短暂”的低油价难以改变高油价时代的“定论”。
    回顾油价变化史、研究影响油价变化的诸多因素,我们都难以看到低油价和高油价两个“历史时期”,而是油价的周期性起伏。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的权重排序不同、不同因素起作用的起终时间点不同,这就使周期性起伏的油价曲线可呈极复杂的形态,也可理解为大周期上叠加着不同级别的若干次级周期。不存在简单的低油价、高油价时代,却一直存在着某种周期性起伏(这里“某种”的含义就是其复杂性,使油价曲线可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数学上简单平滑的正弦曲线)。如果说可求取影响某一时段的周期油价平均值的话(这种均值常作为经济评价中的“影子油价”),那么在上述油价总体走高的背景上后一周期的油价均值可比前一周期有所提高。
    以上分析的油价变化均是主要针对表观油价说的。从不变美元油价看无论是油价走高的程度还是其起伏的幅度都不大,或者说均不明显。这就使所谓“高油价时代”的说法更缺少依据。
  “高油价时代”之所以能一时流行,还因为石油资源的“枯竭论”影响。此论认为石油资源有限、产量将在近期或中期(如本世纪30年代前后)不可逆转地减少。“物以稀为贵”,油价必将大幅度提高。其实,全球一直有相当数量的剩余产能存在(如在油价最高的2007年6月仅欧佩克就还有140万桶/日的剩余产能)。近年来石油储、产量增势趋缓,个别年度储量或产量有所减少,其原因不在资源本身,而主要在于投资不足。
    近二三十年来主要产油国一直处于动荡的困境中。欧佩克国家执行限产保价政策,对已探明油田尚不必去全部动用、不必去深入挖潜增产,更没必要(许多时期也无多余能力)关注投资较大的勘探开发(特别是高风险的新区新领域开拓)。非欧佩克主要石油生产国,如俄罗斯、墨西哥也受多种外部条件制约,无力满足石油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投资。
  “高油价时代”的说法产生了许多误导,使人们心中产生恐慌,为炒作提供了环境。正是涌入石油期货市场的大量资本以投机为目的的暴炒推高了表观油价,导致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疯涨。枯竭论使人认为石油供应难以为继,高油价时代又使人误认为某些替代产品和新能源投入规模生产的条件已成熟,具备了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于是人们投入巨额资金仓促上马一些替代能源项目,致使其在油价泡沫破裂而下跌后面临极其被动的局面,纷纷停产、破产或要求政府给予大量补贴。当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困难而需要“救市”时有人亦过分强调向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没看到即使到本世纪中期包括石油在内的传统能源仍旧是能源的主体。人们必须更加关注在节能和传统能源可持续发展上的投入。即使仅就渡过经济上的难关而言,这样也更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者为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