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09-06-09 第B06版:社会·民生·民意
|
大 | |
中 | |
小 |
|
|
放学后,谁管我们 |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88 |
|
|
|
|
|
|
王朝明 魏永康
“放学后,让孩子们到哪里去?”某教育论坛上,有网友提出了这个令许多家长颇为挠头的问题。 出于给学生“减负”的善意,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在校时间”予以压缩和削减,让孩子早下课、早放学、早离开学校业已普见。这一举措的施行,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低龄学生的托管尤为突出。 孩子早早放学,家长还要上班。大人的工作不能撂下,孩子太小又不能不管。两难之下,许多家长只好选择把孩子另寄他处、请人托管。而时下,尽管社会上托管班庞杂众多,托管质量和总体水平堪忧。调查发现,当前公益性质的托管机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托管班为私人所办,且普遍存在着资质不全、托管场所狭陋、活动空间不足、餐饮卫生无法保障、消防安全设施缺位、托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此外托管收费不规范、随意要价的问题也颇为突出。但囿于各方面条件,家长们还是不得不“花了钱,担着心,送孩子,上托管”。 针对这个问题,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联手社会力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如在青岛,由湛山街道联手青大师范学院,在社区邻里活动中心建立了“放学后·来吧”免费托管班。班内设学习吧、舞蹈吧、浏览吧、乒乓吧、咨询吧、动手吧等活动室,来自师院的8位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室里分任辅导老师。 然而相对于近乎“井喷”的托管需求来说,这种公益性质的托管班囿于数量和规模,尚且不能满足百之一二,且在活动场所、志愿者长期来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于是尽管“放学后·来吧”赢得了各方普遍叫好,但上千个孩子竞报20个托管名额的盛况,折射出的却是低幼学生托管这一社会问题现实状况的尴尬和窘迫。公益托管太少,有偿私人托管太乱,家长烦忧、公众焦虑自然在所难免。 何以解“放学后”之窘?规范整顿私人托管秩序,增设公益性质的托管机构,提升社会托管整体水平,似乎是主要的解题路径。但事情不妨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托管问题之所以成其为问题,源头上是因为学校减少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学校为何减少“在校时间”呢?出于给学生“减负”的考虑——那么,减少“在校时间”,是否就一定与“减负”划等号呢?“减负”,是否非得要减少“在校时间”不可呢?学生的“在校时间”不减少,是否“负”就一定“减”不下来呢? 未必。不妨试问:幼儿园上全托班的孩子,论“在园时间”,肯定比任何一家非寄宿制学校、走读的小学生“在校时间”都要多得多——而又有谁,会认为其所“负”之“重”,较后者还需要“减”呢! 说到此,其实事理已很明白。教育“减负”,学校不应急着将孩子们赶出校门。“减负”的关键,不在于“在校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在校干什么”。试想,即便学校不压缩学生的“在校时间”,假若不是“满堂灌”、“填鸭式”,假若真正让教育教学生动、活泼、“素质”起来,相信没有哪一个学生会觉得负担重、压力大。反之,即便一天只上一节课,而放学后家庭作业要做到半夜,又有哪个孩子会欢迎如此之“减负”呢? 较之学校的活动空间、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无论私办还是公益的校外托管班,恐怕都难以望其项背。在“减负”过程中,一面是社会托管的无序、学生安全的隐忧、家长负担的增加,而另一面,则是精良教育资源的闲置、有偿家教的悄然盛行,以及伴随着学校对自身责任、义务的不自觉转嫁,而隐生的师德、人心、社风“潜移默化”之忧。 说到这里,不由人不想呼吁一声:“减负”,需要善意,更呼唤良行;减“负”,未必要减“在校时间”,急着将孩子赶出校门。既让教育“素质”、为学生“减负”,也别令家长犯难、给社会添堵--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有这个责任,也应该有这个智慧。 (作者单位:青岛崂山区发展改革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