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09-06-09
2009-06-09 第C03版:区域经济 大 | 中 | 小 

宜居亦能宜业体现成都风貌

——成都市打造城市软实力纪实

作者:马川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768
     美丽的成都活水公园
本报记者 马川军

  一座城市的价值,来自于居住者的心灵感官。休闲之于成都,是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体,也是时代日新月异变化的生活状态。而吃喝玩乐这些最平凡的事,用那些深入到生活微小细节的方式,反而更能呈现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面貌。从饮食文化、度假休闲到时尚品位,相得益彰的生活轴距使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成为“宜居”成都的最佳“标签”。
  宜居亦能宜业,成都首屈一指。当现代人游走在忙碌的边缘,休闲已不再是懒散的代名词,而是现代人理想生活的高尚追求,亦或是经济高速运转中的精神奢侈。无论是快速推进的城乡统筹,日益优化的政务“效率”,还是成熟规划的产业集群“效应”,成都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发展的机遇与平台。兼容并蓄,“宜业”成都已折射出开放与包容的强者风范,成为西部投资的标杆城市。
  2009年1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成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作为城市荣誉的最高奖项,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对成都环境和配套的褒奖,更是对成都软实力的高度肯定。
  为什么是成都?事实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城市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作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地区,成都1200多万人口中有600多万农村人口,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突出。聚焦农村,2003年以来,成都破旧立新,一场遍及全市1.24万平方公里城乡大地、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重大变革由此拉开大幕。成都,开始了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城市与农村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实践。
    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快速推进。一幅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画卷渐次展开——
    5年实践,成都发展速度惊人:5年间,成都市GDP增长9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05%,农业增加值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7%,城镇化率提高了10%。2003~2007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始终保持在2.5~2.6的范围内。2008年上半年,虽然受地震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依然保持11%以上的增长……
    “现在我们住进了新房,一百多平米,屋里的设施一般的城里人家也赶不上呢。”面对焕然一新的生活,成都农民胡荣深有感触,“以前我们一家人靠种地,每年收入都只有几千块,现在政府帮助我们自谋职业,一年可以赚几万呢!”
    从“农民”变“市民”,城乡统筹不仅使农民转变了身份,改变了宿命,还有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城乡分割。
    四川茶馆冠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作为“成都名片”之一的老茶馆,在老成都的历史里举足轻重。泱泱华夏,成都的茶馆和长嘴茶壶早已名声在外。“泡茶馆,应该是我们成都人最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也代表了成都人与生俱来的从容气度和浸入骨子里的淡雅气质。”在对成都休闲方式的网络随机调查中,有超过90%的成都人选择了泡茶馆,数字佐证茶馆文化在成都休闲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成都的饮食文化中,川菜之于茶馆文化,不相伯仲。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首,而成都也是正宗川菜的发源地,从宅院深处的谭氏官府菜到平民百姓的坝坝宴,川菜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鲜明特色赢得了“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近年来,新派川菜也突破传统,以一种全新的享受应运而生。据了解,自2002年首届中国国际美食节在成都举行至今,成都已承办了四届中国国际美食节,在进一步加快川菜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同时,也把“川菜名片”撒向了全球。一位对川菜情有独钟的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说:“如今的川菜已变得很时髦,它能够带给人们许多惊喜。”
    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成都,旅游资源的富足实至名归。传统的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项目,杜甫草堂、武侯祠等历史文化景区,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景区早已让世人耳熟能详,而近年来深度配套成都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也层出不穷,在激活成都休闲度假全面提档升级的同时,也使成都人有了更精致新鲜的休闲体验:生态游、三国游、乡村游、养生游、民俗游……种种旅游新概念的提出,无疑使成都休闲度假游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新”,也为这个讲究休闲的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
    一份来自权威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团队游只占3%~5%,四川旅游呈现自主化趋势。而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川人出游方式正在向个性化、休闲式的自助度假逐渐转变。放眼成都,乡村游则是川人自助度假的典型方式。成都市旅游局质量管理处处长陈世安说,“农家乐”是成都的一大创举,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到现在已经拥有大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和连锁乡村酒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春熙夜景,流光溢彩,风情缱绻的时尚女郎擦肩而过;华灯初上,觥筹交错,酒吧一条街弥漫着夜成都的娇媚。有数据显示,香港的潮流到达成都只需要6小时。显而易见,成都的流行节奏并不落后于时尚先锋城市,这个表面传统淡定的城市蕴藏着不一般的时尚能量:从春熙路步行街时尚精英汇聚地向外辐射,城内均匀分散的集购物、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商业mall,人均商业网点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艺术规模日益庞大的成都,也逐渐迎来了西方的关注目光,时尚艺术开始向成都转移。法国电影展映、热波音乐节、都市行吟、国际电子竞技大赛、F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和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拉开了序幕。从静态到动态,中西方时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秀出了更高层次的休闲,也向世界展示了成都休闲的开放与包容。
    作为西部经济的领军者,成都不仅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其经济总量和市场前景在整个西部地区都名列前茅。“投资到西部去已经成为商界热门的话题。”台湾一位企业家坦言,作为西部的门户城市,成都的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成都的城市竞争实力在不断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圈已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密集度最高、辐射力最广的地区,投资魅力尽显。
    目前,成都市政府正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创业环境最优秀、人均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城市,而政务优化的成都“效率”也成为投资成都的重要砝码——“为什么选择成都?”当重大项目落户成都,投资者的答案惊人的一致:“成都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高效的办事速度。”
    自2002年以来,成都就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先导,大刀阔斧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努力提升政务环境,先后八次对行政审批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59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90.8%,成为全国同类型城市中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城市。2007年市政务服务中心也开始试运行“许可预告、服务前移、一窗受理、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监控测评”的一窗式并联审批模式。从“一站式”到“一窗式”,仅仅一字之差的转变,成都泰格重兴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安琎却仅用了短短1小时53分,便完成了无前置审批企业市场准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审批事项,成为第一个成功体验极速政务服务的人。
  目前,成都市提出要加强效能制度建设,在各窗口设立首问责任岗,完善政务中心布局优化,提高窗口授权率,实现政务中心现场办结率达90%,按时办结率达100%的目标。
  “我们已经重新将西南西北地区9省1市进行了整合,推出‘大西区’战略规划,将成都作为西区总部。”2009年4月,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在成都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将在成都投入更多资源,增强IBM西区总部的区域辐射力。自1996年进驻成都,IBM的西部发展与成都本土的产业集群化息息相关。IBM所处的位于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是成都软件产业核心园区,也是成都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之一。它以“高起点、高规划”的标准进行建设,环境优美、配套成熟、生态环境与科技氛围相融合,充分满足了企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包括世界500强埃森哲、SAP等在内的国际知名软件企业,以及迪易通、金山、华为等本土软件巨鳄都已经将这里作为进军西部的战略据点。
    今年1~3月,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增幅预计达到25%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预计达到3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预计达到35%以上。高新区产业的集群效应,仅仅是成都规划“蓝本”的一个缩影。2008年5月,成都出台了“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随后的9月,成都市经委再出“重拳”,出台了成都市工业重点产业集群规划白皮书,重点产业的集群布局区域得到进一步明晰。
    目前,成都已经发布了11个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2009年度推进方案,中心城区将大力培育和引进管理、研发、采购、投资、结算、物流等区域性总部,努力打造6大工业总部聚集区,其中包括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电光伏、汽车电子企业总部为主的高新区总部聚集区,以机电企业总部为主的成华总部聚集区,以轻工企业总部为主的武侯总部聚集区,以民用航空企业总部为主的青羊总部聚集区,以印刷包装企业总部为主的锦江总部聚集区和以轨道交通企业总部为主的金牛总部聚集区。
    发展才是硬道理。宜居是现实追求,宜业才是最总目标。一座城市只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才能在动态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的宜居;而只有宜居了,生活舒适了,才能更好激发人们创业的热情,真正实现宜业。以这样的认识为导向,成都的执政者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实现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