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09-06-09
2009-06-09 第C04版:区域经济 大 | 中 | 小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解读宜居成都

作者:吴经纬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864
     琴台路故径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一句简洁的话语将成都这座古老而有活力的城市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最终还得公众说了算。在这里长期居住和短期停留的人们,普遍认为这里是适合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有发展机会,有生活品质,在这里能够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们发自内心地为生活而创造,为这座城市感到幸福和骄傲。宜居就是要讲求人性,突出个性,不只是一个住房问题,还应该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它延伸到邻里、社区、城市游憩空间等公共领域,关联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卫生、教育等诸多方面。宜居城市同时应该是宜游、宜商、宜业、宜学的城市,有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旅游环境,充满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成都的品质生活构筑在经济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居住生活品质基础上,这些特质不会因成都受到“5·12”地震影响而消失。成都的生活品质和宜居价值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凸显出来。
    2004年,《中国宜居城市榜》,成都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2005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成都位列全国第四;2006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成都名列第一;2007年,《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成都名列第八;2008年,《中国10大宜居城市》,成都名列第五。
    打开最近5年各种城市排行榜,两个字的关键词引人关注:宜居。
    城市竞争时代,宜居价值备受瞩目。挑战公众挑剔的目光,成都为何屡屡胜出?答案就在每一位体会过成都生活的人心里:城市价值、发展理念以及人文精神,征服了每一位归人和过客。
  “宜居”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到“战略决策”高度,“十一五”目标为成都指明方向:“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更难能可贵的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在“全域成都”发展理念指导下,一幅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图画已具雏形——成都宜居,是城市和农村的同步宜居。
    作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成都楼市在2008年遭遇了“双重打击”:国际金融危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重创下,今年以来,成都楼市却在全国率先逆势回暖,且速度惊人:1至3月,成都共成交商品房600万平方米,为历年同期最高,比去年一季度增长78%。
    在全国房产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成都房市的持续升温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造就了“成都奇迹”?“成都奇迹”的价值在哪里?
    2200年前,都江堰这一伟大的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2200年后,成都锦江、沙河及其50多条支系河流的全面整治,造就了宜居城市的生态大环境。
    从1993年开始,成都就对流经城区的府河和南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投资27亿元,疏淘河道16公里,5年治理,关闭府南河沿岸排污口650个;河道首次实施雨污分流,净化城区水面850公顷;沿岸新增绿地250万平方米,兴建小景游园13个。1999年~2000年,该项治理连续获得“联合国人居奖”(1998年)、“地方政府首创奖”、“最佳范例奖”3个奖项。
  “人类的繁衍迁徙,总是与河流分不开,一个城市的居住质量,同样与河流分不开,成都的城市文明史事实上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历史学家谭继和说,在这部壮丽的史书中,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成都开展的“母亲河”整治工程,无疑也是其中一段华美的篇章。
    “整治河流,我们要的是全面治理,是综合效益,是对成都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省委常委、成都市书记李春城直言,改善成都的人居环境,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民心工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现代城市文明的不断演进,改善成都城市水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被提升到了城市的战略发展高度。
    成都锦江、沙河以及50多条支系支流的综合整治,带给成都的城市价值、居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再造了一个“都江堰”。
    大量城市公园的出现,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自然森林的向往和追求。成都的公园,数量和质量都很高,近5年建成的公园,比之前50年的总面积还多。
    说起成都的公园数量,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成都市林业园林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主城区共有大小公园81个,总面积接近4000万平方米,人均超过10平方米,其中,80%以上的公园免费开放。
    成都大规模的公园建设,始于5年前。这期间打造的大中小各式公园,比之前50年的总和还要多,总计达到50多个,近3000多万平方米,每年500多万平方米,每天1万多平方米,接近成都城区房地产销售量的一半。换句话说,每两平方的新房售出,就有1平方米的公园匹配。这些公园分布均衡,除了城市中心众多的“老公园”,在城市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都至少有一个大型城市公园。
    公园的环绕,增添了成都人休闲生活的情趣;人居环境的改善,使成都人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公园地产”、“公园楼盘”、“公园旁的家”……种种带“公园”的字眼成为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追逐目标。推窗见景,开门见山,成为成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成都5年前启动的“500米见绿”工程,即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一处公共绿地。对此,成都市林业与园林局一位工程师这样描述:现在成都任何一户人家,出门500米范围内都会有一个大小不等的公园或游园。成都是一个负氧离子富集的城市,住在成都,每天呼吸的空气,像滤过一般。在成都,一年四季,总有看不完的风景。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成都绿地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36%,园林绿化达标单位达到70%以上,“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以上。但成都建设公园的脚步仍未停歇,还将包括熊猫生态公园等公园的建设。在成都市决策层眼里,宜居是一个动态进步的过程,城市的“公园化”也需要不断优化。
    什么是以人为本?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打造人居环境而努力,交出了最好的答卷。
    扩充交通路网,扩散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低物价高享受的城市生活……宜居在成都,养老、养身、养心;生活在成都,舒心、舒服、便捷。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河流、公园的面貌固然重要,但宜居成都,还有更为宽广的内涵: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备的教育、医疗配套,价廉物美的高性价比生活,和谐包容不排外的城市氛围……
    一个人的活动半径越大,生活姿彩就越丰富,一个城市的活动半径越大,宜居价值则更充分。随着四川省大规模大手笔推进“中国西部交通枢纽”建设,位居省会的成都,其城市价值和宜居价值得以完美展现。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以2007年旅客吞吐量1858.62万人、货邮吞吐量32.84万吨这两项数据,位列中西部第一。而正在建设的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今年10月正式起用后,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拥有两条机场跑道的城市,从而成为全国航空枢纽第四城,而规划中的第二机场,则使成都的“空中优势”更为突出。
    看陆上,成都的交通战线正在打造“全域成都”交通网,“三轨九路”将使全市范围内交通得以优化。在全省范围内,规划有以成都为中心的两小时、三小时经济圈;在省外铁路交通方面,川藏铁路的规划,成兰铁路、成贵铁路的修建,将使成都可以快速地北抵西北地区、南下珠三角,从而由一个西南区域城市,向一个西部特大城市过渡。
    再看水路,成都周边的乐山、宜宾、沪州等地正在打造直通万吨级的港口,“乐山港”更名为“成都港”,成都完全可以通过建设中的成绵乐城际铁路,与这些城市对接,通江达海。
    教育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作为中国高校集中度高的城市,成都的高校资源,各类科技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而对外地来蓉购房入户者,成都的政策是,子女入学与本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进入公办国家、省示范性中学和优质品牌小学,且免费就读。
    为了让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型社区扩散,成都决定,2008年~2010年,主城区包括高新区的9个居民集中居住区域,配建9所公办国家示范性中学和优质品牌小学,而一些传统名校将通过直办、领办、合办等多种形式,延伸到新兴社区。
    向社区延伸的,不止教育配套,还有优质医疗资源。华西医大附属医院、省医院及其他三甲医院,都有延伸至城市新兴社区的计划。“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全民共享,把优质的城市公共资源延伸到城市社区和郊区农村,这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群众享受城市文明。
    成都与沿海大城市的消费比,超过1?2.68。在成都,3000元就算白领,生活可以过得很潇洒,1000元的平民生活,一样有滋有味。因此有专家说,成都人均工资水平低于沿海城市,但幸福指数却很高,适合居家。这种低物价高享受的生活,成都人大多有切身感受。
  “宜居成都,品质生活。”8个字,是对成都“宜居生活”的准确概括。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自然人文景观构成的自然环境品质;二是由人文底蕴、城市精神和城市服务水平铸就的社会人文品质;三是由物质财富和经济活力决定的经济发展品质。
  “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城市,正是成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成都市房管局负责人说,现代人买房,其实就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居文化,成都市今年一季度楼市大幅回升,正是宜居之都持续散发的魅力所在。
    一座城市的开发、建设、管理水平,取决于这座城市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成都近年来的实践恰好证明了这个道理: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成都模式,一个西部城市宜居宜业的现实样本! (文/吴经纬)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