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3-06-22 第A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客行其便,货畅其流,路得其利 |
|
|
| 作者:
宋时飞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744 |
|
|
|
|
|
|
编辑部时评
宋时飞 大幕初启的货运改革,又一次搅热了铁路发展话题。面对即将到来的暑运,铁路准备好了吗?人们对此仍不免有几分牵念。 今年以来,伴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脚步,中国铁路驶入了政企分开的正轨,新一轮改革鸣笛发车。此番改革,力度不小,看点颇多。一方面,社会各界乐见改革能早日达到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效益的设计初衷。但另一方面,也有分析人士对此捏了把汗——“让习惯了冷脸子、批条子的‘铁老大’,转型为热心肠、跑腿忙的‘店小二’,实非易事”。 概括起来,大家之所以还有担心,原因有三: 其一,铁路要面对“降”。 尽管营业里程连年增加,装备水平迅速提升,但铁路在“大交通”里的市场份额却一路走低——铁路货运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中的比重,已从1991年的39.2%下降至2012年的16.8%。这其中,固然受到需求下降、经济增速回落等综合因素影响,但铁路综合竞争力不够强,恐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铁路要面对“挤”。 虽然遭逢货运周转量占比下降,但时段性运力矛盾的身影却常常在铁路中闪现。每遇春运,铁路便“停货保客”,大量货运请车申请,只能被无奈地按下“暂停键”。如果再算上暑运和电力迎峰度夏重叠时段里的电煤“抢运”,铁路线上的“挤”,确实牵缠多方。 其三,铁路要面对“改”。 有了上面的难题,其他问题便追踵而至。铁路运输身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既难以简单划设楚河汉界,又着实真切考量改革举措。公益性运输应否补贴,怎样补贴,如何评估?怎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铁路与承运人之间的关系……问号不少,期待很多。 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夕而成。客行其便,货畅其流,路得其利,国享其益,铁路改革仍然在路上。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