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3-06-22 第A02版:评论
|
大 | |
中 | |
小 |
|
|
向简政放权要发展质量 |
|
|
|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646 |
|
|
|
|
|
|
一周宏观经济述评
李杨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至此,新一届政府已累计取消和下放权限150多项。 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职能的突破口,这是改革思路的创新,“对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等都是一剂‘良药’”。但现实中,我们能向简政放权要来何种程度的发展质量,还取决于系列配套改革能否同步推进。 当前,中央政府正按照既定时间表推进简政放权。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态度积极,决心坚定。不少省份提出要使本省成为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省份之一。然而,笔者从部分企业那里了解到,一些审批权限从省里下放到地方,对于企业来说,只不过是“往省里跑”变成了“往市里跑”,审批的“流程”并没有太大改变。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发展质量,是为企业“松绑”,为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服务。这是以更有效的“管”促进更积极的“放”,而不仅仅是谁多谁少的“数字游戏”。 一位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官员说得好,政府职能改革不能只看放多少权,还要看以什么依据来放权。换句话说,只有先明确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才能明确放什么权,放多少权。这点对于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在近日召开的一次民营经济座谈会上,一位新能源企业代表发言中的两个观点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些许借鉴——其一,国家产业政策最忌“一刀切”。例如,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仅薄膜这一领域就涉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行业,如果采取“一刀切”式的产业政策,一些关键领域的发展会受制于信贷等方面的约束。其二,希望政府能在企业技术创新上做方向性指引。两个建议正是指向政府的一“管”一“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一些关键行业中,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缺失并存,核心技术水平偏低,从而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钢铁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本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钢铁产能增速平均8%,同比增加5.8%;5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216万吨,同比增加7.3%。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长过快,产能和库存居高不下,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严峻。到了6月份第二周,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跌至2009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钢协负责人在4月份就曾“提醒”钢铁企业,如不控制产能,价格还有可能继续下降。问题是,如何控制产能?这个老话题在当前改革语境下需要一些新思路。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该不该、能不能下放行政审批权限,一直存有争议。如果不下放,集中审批、管控竞争行业发展的方式显然已难以抑制产能过剩;如果下放,意味着地方政府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能上一些本已过剩的产能。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如何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从而避免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可以被视作简政放权的配套改革,或者说是相辅相成。 无论这些行业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的时间表如何,我们至少能看到,当前治理产能过剩的方向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遏制产能过剩已是大势所趋。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不能探寻出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有序发展的行业管理新办法,如果不能使用税收、信贷、环保、能耗指标等经济手段,即便审批权限真的下放,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也无法真正实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仅仅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一步,而非全部。有学者指出,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入手,牵动系统性改革,是撬动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杠杆。这个杠杆需要撬动的改革至少应该包括如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如何改革影响企业投融资的金融体制、财税体制,以及如何培育完善的社会团体以担当从政府分离出来的某些职能,等等。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现实的要求,更是改革的考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