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3-06-22 第B01版:发展
|
大 | |
中 | |
小 |
|
|
调整贷款投向结构 激活货币信贷存量 |
|
|
| 作者:
付兵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09 |
|
|
|
|
|
|
学人简介: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内容辑要: 激活货币信贷存量,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提高货币信贷的流通速度,而主要指的是货币信贷结 构的调整。
付兵涛 近期,中央领导同志在有关会议上提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人认为“货币信贷存量”概念模糊,激活之说更无从谈起。但个人认为,激活货币信贷存量之说恰恰反映了中国决策高层对当前货币信贷及实体经济运行深层次问题的清醒认识,具有丰富的经济政策涵义,应给予高度关注。 激活货币信贷存量,首先就说明,决策层认为,当前货币信贷总量已经够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更不会降息和增加信贷投放。至于“激活“一词,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提高货币信贷的流通速度,而主要指的是货币信贷结构的调整。货币信贷一词拆开看,货币是银行的负债,信贷是银行的资产,两者是高度关联、相生相成的。而激活货币信贷存量,也就是要调整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个人认为,这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政策含义: ——应高度关注并不断加大存量贷款的投向结构调整。 近几年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的投向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重点扶持领域鼓励甚至强制投放,如小企业、“三农”、保障房;二是对部分领域严控新增贷款,如房地产开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行业。 贷款增量投向管理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毕竟只是增量调整,进展较慢。要想真正调整贷款投向结构,还必须调整存量贷款结构。在近60多万亿的人民币贷款存量中,每年贷款到期再投放的规模至少在20万亿元以上,这里面除了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等属于流动资金贷款可能需要收回再贷外,相当一部分是项目贷款到期不续和消费贷款的自然偿还,需要银行寻找新的贷款对象。这类贷款是继续投放在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传统领域,还是转而用于支持新兴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民生行业领域,意义重大。以今年为例,普遍预期全面新增贷款规模为9万亿元左右,但如果把存量到期再贷的部分计算在内,可以调整投向的总额度应该在20万亿元以上,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 ——完善汇率机制,抑制地方投资冲动,减少货币被动投放。 央行购汇释放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是被动货币投放,转轨期间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资金需求大的贷款派生货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货币被动投放。为减少被动货币投放,一是应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减少对汇率市场的直接干预,减少外汇占款从而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近期来说,是应尽快稳定人民币汇率,严控热钱流入。远期来说,则是应采取有效措施,适度减少外汇储备规模。二是应高度警惕各地方政府以新型城镇化的名义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这不但将带动新一轮货币大投放,而且会阻碍存量贷款结构调整。 ——以深化改革解除要素瓶颈,释放经济内生活力。 在经历了多年的以增加货币总量为主的需求管理路径后,宏观政策应该转向供给管理,通过消除要素瓶颈来提高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形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支撑作用。具体建议有:一是应改革户籍制度,调整人口政策,强化基础教育,进一步释放劳动活力;二是顺应新型城镇化要求,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土地要素活力;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进一步释放资本活力;四是放松政府管制,打破市场垄断,完善创新体制,进一步释放技术活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