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6-22
2013-06-22 第B01版:发展 大 | 中 | 小 

中国社会融资体系面临结构性失衡

作者: 陈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85
    
学人简介:安邦咨询首席经济研究员
内容辑要:
    信贷投放疲软,而定价依然偏高,似乎表明中国庞大的社会融资体系正面临结构性失衡。而这种失衡,更多是缘于我国以往的债务经济模式。

陈功
    中国5月新增信贷扑朔迷离。5月31日,国内媒体的消息显示,四大行5月新增信贷接近3000亿元。以此推算,中国5月新增信贷约9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则将突破1.8万亿元。而在6月5日,形势出现变化,四大行5月新增信贷并没有传闻的那么高,仅为2080亿元。市场顺势下调中国5月新增信贷预期,至7000亿元。
    然而,在看似疲软的信贷数据背后,中国实体经济真实的融资需求或许被掩盖了。一位农行业内人士表示,2013年以来,信贷需求相当旺盛,体现在银行贷款定价上,“新增贷款中,利率上浮的比例依然在50%上下,下浮占比只有15%左右。”信贷投放疲软,而定价依然偏高,似乎表明中国庞大的社会融资体系正面临结构性失衡。
    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信贷额度管控之下,成本较低的贷款成为稀缺资源,尤其在“城镇化”效应推动之下,地方政府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旺盛,再度对小微企业融资形成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过去9个月,快速膨胀的非银行信贷融资推动社会融资规模不断走向新高,但并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撰文,阐明了资金空转的三种途径。首先,预期不确定下,企业即使获得了融资,也倾向于“囤积”资金,使得大量现金停留在账面上;其次,由于各种类型的套利,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资金以其他形式(如信托、委托贷款)被转贷;第三,一些企业和平台由于现金流出现问题,需要借新还旧,也导致资金在银行账户里空转。
    自去年以来,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就已陆续进入偿债期。这些到期资金,逼迫着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四处“吸血”。今年以来,与地方政府有关的融资活动十分活跃。今年一季度,即使在中央政府严加管控下,政信信托余额依然突破了6500亿元,同比增长160.85%,环比增长30.56%,达到近3年以来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金融脱媒的速度也在加快,即便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纷纷做出持续扩大非银行融资占比的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增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快速下滑。今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75万亿元,其中人民币信贷仅7929亿元,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下降至45%。而在去年全年,这一数字仍在50%以上。
    解读当前中国社会融资体系的失衡,众多线索都指向了惯有的债务经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房地产,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这一现象并未在经济转型中被扭转过来,反而越来越严重。金融资源的配置,始终没有理顺,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成本依然偏高。在地方政府对资金几乎无限地渴求下,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在这种分配模式下,金融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促进经济转型,又谈何容易。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要使中国经济升级版落到实践上,就不能再“走老路”,而要改变债务经济的模式,需要在经济主体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做出深刻改革。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