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13-06-22 第B06版:社会·民生
|
大 | |
中 | |
小 |
|
|
就业压力与延迟退休 矛盾其实没想象中可怕 |
|
|
| 作者:
光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29 |
|
|
|
|
|
|
光采 近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并透露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也就是说,如今年这般的“史上最难就业年”还将持续5年。 消息一出,有人立马联想到从去年开始就热议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感叹“就业压力这么大,为何还要延迟退休年龄?”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逻辑:老年人不退岗,年轻人就上不了岗。因此延迟退休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令本已艰难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然而,笔者认为,这只是逻辑的一部分。拓宽视野来看,其一,目前大学生就业之难有阶段性原因,受宏观经济影响,近年不少产业出现了产能过资料图片 剩突出的问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其二,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定位的原因。为什么没有农民工的就业难问题,一些地方反而出现了招工荒和保姆荒?所谓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实际是“高要求条件下的就业难”。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能够满足他们心目中的薪资水平、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工作。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业岗位远不是静态的“你退我上”,而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增长出新的空缺,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调整出新的职位。 关于经济增长与岗位创造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研究发现: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在城镇新增加120万~15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如果按照中国目前年均7%~8%的GDP增长速度,每年将在城镇创造出千万个就业岗位。而统计局公布的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致为1200万人左右,再加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顶替退休人员上岗人数,因此,从就业岗位的数量上来看,大致还是匹配的。 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与岗位增加之间的关系,则重点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而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阵地。但当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就业比重仅占3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还很落后,被认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双管齐下,就能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因此,若要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当务之急仍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合适的路径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另一方面,从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自身来看,也需厘清两方面的认识。 首先,延迟退休的主要功能并不在冲击就业,而在于人力资源再开发。从纵向来看,全球人口平均寿命都在延长。以我国为例,现有的退休年龄是60年前设定的,当时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十二五”末将达到75岁;与此同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在持续延长,国民人均受教育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果不逐渐延长退休年龄,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便会持续缩短,将造成日益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因此,长期而言,延迟退休首先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再开发。当然,延迟退休也有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的作用,但学界更倾向于认为,养老金面临的是保值增值压力,而非支出压力。 其次,从横向来看,延迟退休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美国的退休年龄已提高到65~67岁,德国的退休年龄也将从65岁逐步过渡到67岁。日本、意大利等也都在提高退休年龄。这些国家提高退休年龄的方法通常并非激进型地一步到位,而是小步渐进模式。以韩国为例,其今年刚刚将国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由60岁调整至61岁,并且预计将在未来20年(即到2033年)的漫长进程中再逐步过渡至65岁。如此缓慢的渐进式改革,目的就在于将阵痛压缩至最小。由此看来,人们对“延迟退休会加大就业压力”的命题,大可不必过度担心。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与延迟退休之间的矛盾,并非如想象中可怕,但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客观存在。因此政府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也确有必要。此次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与千名高校学生代表交流,就透露了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里,与其抱怨尚未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不如更好地提升自我,更恰当地评价自我,更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就业队伍中去。
|
|
| |
|
|
|
|